張鳳
《慣性》這節概念課呈現的是“循環—差異教學”的課堂結構,試圖引導學生運用歸納法建立慣性的概念。“循環—差異教學”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其核心信念是:學習是學生自己提高認識的過程,真正學會循環遞進學習,整體循環學習有利于為理解而教,差異學習需要有技術路徑作保障。課堂教學組織的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做中思、思中學、學后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
一、準確定位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本節課的目標有:
目標一:通過實驗,建立慣性的概念。知道慣性與勻速直線運動、靜止狀態間的關系。目標二:通過實例分析,學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慣性在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只有一小段內容,往往不受重視。設計一課時用于建立慣性概念,深化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是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二、課堂教學資源
1.學案(生活實例+開放性的學習路徑)、PPT課件。
2.學生器材:共24套,每人一套。每套標準:白紙、塑料瓶(盛有水)、橡皮、塑料尺等。
3.教師演示器材:雞蛋、卡片、盛有水的玻璃杯等。
4.學生演示器材:帶有灰塵的抹布、松動的錘頭等。
三、圍繞學習目標組織課堂學習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多媒體引領學生觀看:這是一輛急速行駛的公共汽車,突然緊急剎車,乘客的姿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目的是通過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揭示課題。
2.目標定向
學生自由閱讀目標,對重點字詞勾畫圈點。目的是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
3.個體自學、同伴互導、教師解難
(1)個體自學活動
活動一:什么是慣性
學案中慣性現象的事例采用表格的方式給出,在表格中填寫“物體”“前狀態”“發生的現象”以及“物理道理”。表格潛移默化地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其中的奧秘。不同事例的物理道理也會引發學生主動歸納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設計課堂結構時,堅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服務者,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動手實驗,主動請教老師、同學,這樣課堂上學生的語言素養就會得到提升。
活動二:慣性現象分析
引導學生歸納運用慣性解釋有關現象的方法。第一,要明確呈現慣性的物體是灰塵。第二,物體的狀態要發生的變化是:灰塵保持靜止狀態,動起來的衣服要帶著灰塵運動。這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環節。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習者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
活動三:運用慣性解釋現象
“鐵錘頭松動,握住錘柄向下撞擊堅硬的地面,錘頭可套牢”。此現象學生生活經驗不足,這道題目是讓學生要有實驗的意識,學會在實踐中思考。“跳遠運動員起跳前要助跑一段距離”“騎車轉彎時,不小心摔倒”是學生較為熟悉的現象,可以激發學生思考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培養他們動腦筋的好習慣。
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都要深入小組進行指導,要有整體領導課堂的意識,同時老師帶著筆深入學習小組,對學生的作答進行批閱,抓課堂的生成,針對性指導并收集學情。
(2)同伴互導
小組合作環節,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在思維的碰撞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學習習慣,同時形成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指定學生講解個體自學的內容,目的在于提供學生一個展示自己學習方法和成果的平臺。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大場合能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演講能力。
(3)教師解難
教師帶著課堂收集的學情,對學生講解過程中的錯誤進行適時糾正、引申,引領學生回顧課堂所學重點內容,通過PPT梳理課堂學習的知識框架。
4.練習檢測
先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目標,評價目標達成情況;接著完成練習題,特別是第4題,要讓找一個空間奔跑,體驗不能立即停下來的感受。通過這種輕松愉快的活動獲得知識,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或許會成為一個終身難忘的課堂瞬間。
5.補充學習
課堂結束前,教師布置課后任務,意圖是將課堂的學習活動向課后延伸。
四、教學反思
1.本節課是一節學生運用歸納法建立概念的課,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建立概念提供實例。學案采用表格作為導航,旨在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多動手、勤動腦,歸納出慣性的概念。課堂從觀察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的姿態前傾開始,學生興趣盎然,動手積極,能言善思,學生感到學習是快樂的;物理概念習得的方法有很多,本課讓學生運用歸納法獲得慣性的概念。
2.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安排,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課堂學習中,學生既動手,又動腦,與同伴積極交流,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無論是動手能力的培養,還是思維能力的提升,甚至核心素養的形成,都有較好的收益,學生的學習是有價值的,也是高效的。
3.本節課按照“循環—差異教學”的課堂結構組織教學,為能讓活動更有序、探究更深入,以學生為主體,順利將六個環節層層遞進地實施下去,教師的演示實驗還可以放手讓學生來做,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活動。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展示的空間。其實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課堂結構,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物質基礎,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落到實處,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