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的歷史教學也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創造出新的教學思想,應用新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教學中,實現多元化的教學目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既能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還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攻克教學難點和重點,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但是,當前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正確認識并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初中歷史教學服務。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初中歷史教學中普遍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致使學生普遍不喜愛歷史課程,對歷史學習也缺乏興趣,甚至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課程中養成良好思維和實現較高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隨著新課改的推廣應用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初中歷史教學的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等感官,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接受到生動形象的知識,同時增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
一、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依然是“灌輸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一直就不被推崇,但是在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后,很多教師會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技術可以取代教師,他們會完全依賴計算機進行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這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死板拘謹,這種錯誤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2.課件制作能力欠佳
課件是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授課時的重要輔助工具,它的設計質量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課件的制作應該是多樣化的,不是簡單地局限于形式。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僅僅是將課本上的內容復制到課件上,沒能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還有一些教師在課件中添加圖片和視頻時,只注重視覺效果,而脫離了與歷史的內在聯系和本質意義,使得教學目標無法實現。
3.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被動
教學是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既要有教師的主導,更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多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尤其是在應用多媒體技術后,有些教師完全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的興趣。課堂上只有聲音、圖像和視頻的展示,沒有了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學生只是沉浸在精彩的多媒體展示中,忘記了學習的真正目的。
二、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果
1.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這種教學模式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能調動起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這就為繼續開展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是解決教學難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初中歷史中的難點多是一些比較抽象和復雜的問題,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然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這些教學內容通過圖片、聲音和動畫等形式向學生呈現,生動、具體且形象的表現形式會非常容易地被學生接受。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輔助工具主要是黑板、課本和歷史地圖冊,教師進行的也多是枯燥乏味的講解,難以將歷史知識生動地展示出來,學生也不能對歷史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的空間布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有些知識點甚至完全聽不懂,這就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如果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這些深奧難懂的知識聲形并茂地向學生展示出來,形象地將歷史重現,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3.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教學的現代化
任何技術的產生和存在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其獨特的優勢,必然有其劣勢,多媒體技術也是如此。所以,在運用的過程中需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展開思維,充分發揮先進技術的優點,避免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時,既要突出教學目標,還要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符合學生的特征,制作出生動多樣的課件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他們的興趣。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學模式簡單乏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多樣有趣的表現形式和適當教學活動的開展,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汲取知識,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不斷地分析、探索和總結過程中促使他們建立起積極的學習態度,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主動地投入學習過程中,最終實現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可景.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適應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1):126-127.
[2]王圣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