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淑娟
語文是初中的核心課程,同時,人的社會屬性也決定了語文的學習和運用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初中教學中尤為重要。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地域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習較為被動、依賴性強,這也導致學生表達能力不足,往往詞不達意,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憚于甚至厭惡表達與交流。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缺乏,不僅僅影響了語文的學習,更影響了自身的成長。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能夠不斷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其綜合素質,不僅僅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的規范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課堂外加強自學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配合課外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一、轉變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式
農村地理位置較偏僻,經濟不夠發達,家庭教育難以配合,過去學校教育資源匱乏等因素,導致農村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大部分課堂主要以“滿堂灌”的方式進行,往往是“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這也就導致學生學習十分被動,難以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由于素質教育在農村有名無實,學生往往需要靠成績來走出農村,因此,語文課堂是“考什么教什么”,而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成長需要來設置,使語文課失去了它本該有的趣味性。
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要的是教師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逐漸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變“灌輸”為“引導”,變“講授”為“解惑”。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也就沒有參與的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也就不可能學好。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不能讓語文學習變成學生的負擔,而要讓學生樂于學習,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享受。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那么,語文課堂就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天地。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要樹立語文教師的個人魅力,通過教師獨特的個性和自身深厚的文學修養來感染學生。教師要不斷自我完善,提高自我修養,健全良好個性,展示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二是通過語文課堂來展示語文學科的非凡魅力。將教師的審美傳達給學生,在激情四射、繪聲繪色的講解中,帶著學生領略語文世界的五彩繽紛。在此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伴著音樂或者圖畫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三、多方面、多方法引導,使學生想“自學”且會“自學”
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學生有了“自學”的思想,但還需要方法的引導,使學生真正學會“自學”。
語文能力實際上主要涉及聽、說、讀、寫四方面。那么,方法的引導也要就每一方面進行。首先是“聽”。對于農村學生來說,“聽”主要是課堂上的聽講。學生往往不會聽,聽了抓不住重點,聽時不能隨時配合記錄,聽后沒有收獲。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要重點突出,忌泛泛而談,即便是偶爾走馬行空的講解也要及時將學生飄蕩的思緒引回來。同時,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記錄。記錄包括大腦記憶和手頭筆記。恰當的提醒,關鍵詞的提取十分必要,并有意識地多要求學生復述主要內容,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學會有效“聽”,也就慢慢培養了學生“聽”的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是“說”。“說”就是表達,這里的表達更多是口頭表達。說什么,怎么說,是關鍵問題。學生在課堂交流過程中往往詞不達意,不能準確傳達自己的內心思想和感受。而學生不能準確說出來,也就導致學生失去自信心,不愿意張嘴說話,不能夠大聲表達,課堂氣氛十分沉悶,惡性循環之下,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說話,從大聲朗讀開始,然后進行一句話說話訓練,開展講故事活動,開展演講比賽和辯論會,逐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說話的能力,達到學生能主動“說”、準確“說”、生動“說”的目的。
再次是“讀”。“讀”和“說”是分不開的,事實上,“聽”和“讀”,是“說”和“寫”的前提條件。“讀”包括有聲朗讀和無聲閱讀。無聲閱讀又包括精讀、略讀、速讀、瀏覽等多種方式。針對不同的文章書籍,基于不同的目的,我們采取不同的方式。學生能否自主、有效地“讀”,直接影響著學生閱讀能力、口頭表達、書面寫作等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讀”。課內,主要是對課文的朗讀,初時多進行范讀指導,逐漸由學生自主完成,提示學生朗讀注意事項。第一次朗讀課文,應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解決字詞疑難;第二次朗讀,注意把握節奏、語氣、停頓、重音,是舒緩還是明快,還是抑揚頓挫,都需用心體會;第三次朗讀,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劃分結構層次,思考作者寫作目的。這三步也是預習每篇課文的必要環節。而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廣闊天地。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學習,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保證“讀”得有效。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書籍推薦,便于學生在自由時間閱讀課外書,放飛心靈,豐富精神世界,使“讀”變得有趣有志。學生“自主讀”得好,那么便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語文素養。
最后是“寫”,“寫”也就是書面表達。就平時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普遍害怕寫作,不知道寫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寫,也就導致學生寫得很被動,似乎擠牙膏般艱難;抄得歡快,不動腦思考。失去了寫作的興趣,也就缺乏了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的表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養成記錄生活小事的習慣;鼓勵學生多閱讀,拓寬視野,也為寫作積累素材;作文課上,鼓勵學生自由作文,真實表達,勇敢表達。
四、因材施教、合理評價學生,培養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主體,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于同一事物往往有著不同的見解,要想激發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從他們的實際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出發,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愛好特長、情感體驗等等,從而因材施教,尋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正確運用各種評價方法,尤其是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每一個探究成果都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要創設條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更多的機會,并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真正做到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挖掘他們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