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識字能力有限,學習的熱情很高漲。他們有著濃厚的閱讀興趣,愿意去接觸文學新天地。老師應該抓住學生的成長特點,激發他們的興趣,開拓他們的想象空間。而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內容的補充,可以擴大閱讀量和閱讀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內外銜接;策略
一、立足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引領學生學習課文中重點的句子或段落,和學生一起分析、朗讀,使學生內化吸收、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讓學生互相交流,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領悟作者的情感。通過閱讀教學,教學生讀書和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課堂上,我還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愛上閱讀。如,在教授《扁鵲治病》時,我選出三組學生進行現場比賽,每一組安排其中一位學生進行旁白朗讀,然后另外選幾名學生分別扮演扁鵲、蔡桓公等角色,雖然只是幾句短短的臺詞,但是我要求既要符合人物年齡、性格,還要把內心的變化表達出來,就這樣,比賽開始了。可別小看這短短的文章,學生表現得還真是出色。第一組學生在緊張而又有序的狀態下朗讀完,第二組馬上進行反思和總結,在一些細節方面進行處理。這次課堂氛圍非常好,課后學生向我反映,希望以后多幾次這樣的嘗試,他們一定會做得更好。
二、貼合課本
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差,選擇課外讀物時,往往隨意盲目。作為老師,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從教材中尋找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有目的地向學生推薦有益的書目,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養成良好的讀書觀。教學《熟能生巧》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明白故事的精神所在,知道貴在琢磨和練習的道理;教學《金色的魚鉤》時,我們可以向學生描述文中人物的偉大,并讓學生課后去查找有關的類似的故事……經過課內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會得到提高。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讀課外書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拓展課內知識。在分析課文的基礎上,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并適當拓展,以課堂閱讀促進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是不同的,課外閱讀更豐富、更能貼合生活。閱讀文學名著是間接體驗生活,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文學名著可以體驗生活。所以閱讀是學生所渴望的、所真正需要的。
三、走進作品
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走進作品。看書,當然要看書的作者,不同時代的人生活背景不同,接觸到的人事物也不盡相同,所以才會有不同的作品風格。再者,時代背景的不同,作者本人經歷的不同,會讓讀者有更深刻的體會。例如,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革命年代各作家創作的作品都有很強的時代感。對于沒有切身體會的學生來說,了解作者以及時代背景,將會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作品。
在上《七律·長征》一課前,我指導學生充分預習,查資料,了解那個時期的歷史背景,了解長征的意義,了解偉人毛澤東的風采,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學生就會對情感把握得很準確,理解詩詞的意思也比較輕松,朗讀時情感自然而然就到位了。
四、開展活動
1.讀書筆記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我重視過程的指導,同時也注重成果的鞏固,通過寫讀書筆記,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如果只是單純地閱讀,無法將閱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通過寫讀書筆記的形式,學生可以摘抄優美段落或句子,更好地體會文章手法,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所達到的閱讀效果是不可預料的。
2.小練筆
在課文教授完之后,為了強化語言的實際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經常有計劃地布置小練筆的任務,指導學生仿寫,以文章中的主要景觀或者人物為對象,要求寫出同樣的手法、情感或特點。在課后經常會有仿寫類的任務,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充分認識句式特點,分析語言特色,鼓勵學生盡量多地使用優美詞句,為小練筆添彩。
3.班級主題閱讀活動
在學生閱讀中,我一直注重指導,讓學生系統地了解作者的相關情況。特別是在面對各式各樣的選擇時,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主題閱讀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籍,使學生多讀有益的書。
現在,每天中午班級的微閱讀都是學生盡情閱讀、積累的美好時光。我會安排 “好書梗概介紹”“讀書交流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各取所需,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要讀的書籍。學生經常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從而產生跟書本交朋友的愿望。
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銜接,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對于生活的重要性,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處處都是閱讀,如此,學生才會愛上閱讀、愛上語文。總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改善閱讀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周榮婷.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方法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4(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