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琴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每個人都有必要學好它。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語文興趣、夯實語文基礎的時候,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習慣是伴隨學生一生的,對學生的幫助是巨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遇到具體的某件事時可以有所應對。
關鍵詞:興趣;教學方法;學習習慣;創新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變成了一個只會抄寫課文而不會獨立思考的學習機器,在課后教師布置大量的作業,讓學生徹底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以至于課堂上學生開小差、睡覺等一系列活動都會表現出來,這種惡性循環讓學生反感語文,對語文學習產生抵抗心理,這對學生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以下是我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來的,希望對教師們有所幫助。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興趣
1.采取趣味課堂的教學模式
小學時期正是學生貪玩的時候,這種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不應該去扼殺,應該讓學生保持一份童真。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對任何事物都想去了解,這也造成了他們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轉化學生,讓學生對語文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在課堂上不要一味地講,在講的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小游戲活動,讓學生這種好奇心得以發揮,讓學生對語文學習保持高度的興趣。這樣學生既學習了,又娛樂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
2.提倡學生之間的合作
俗話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力量總是強于個體的。學習也是這樣,一個人思考不出來的問題不如大家一起來討論,共同集思廣益,這樣可以大幅度縮短思考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采取這種方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由一個學習好的學生作為組長進行監督,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先讓學生自己思考,有具體的思路后,在和其他人進行討論,得出統一的答案,小組之間相互競爭,共同進步,教師最后再進行點評,指出錯誤的地方,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有獨立的思考,也讓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1.課上是老師,課下是朋友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認真學習的保證,學生喜歡這位老師才會對他的課感興趣,才會認真學習。而要想讓學生喜歡你,喜歡聽你的課,教師首先要和學生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課上是和藹可親的老師,在課下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各個方面,從而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注重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
每個人都好面子,小學生也不例外。小學生希望在自己的小伙伴面前出頭,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多表揚學生,哪怕是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顆自信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會去解決,而不是不了了知。當然也不能一味地表揚學生,讓學生有自滿心理,學生犯了錯誤還是要批評,教師應該注意批評的場合,盡量不要在同學面前批評學生,批評學生的目的是讓他們認識到自己錯在哪兒,并且改正。教師注重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要求學生多閱讀
語文最重要的就是閱讀和寫作,這兩種方式可以全面地判斷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學生閱讀的多了,在言談舉止上就會區別于其他的同學,語文水平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教師可以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目,并且寫下讀書筆記,不斷地積累文學知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每周寫一篇作文,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多舉行一些課外活動
課堂雖然是學習的主陣地,但是課外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外活動中,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得以提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長處,發展了學生的個性,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學生獲得了思想教育,增長了知識,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生活。
四、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教師要教好學生首先自身的文化素養要高,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教師在課后認真學習,和其他老師多交流,總結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用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去引導學生,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學習的快樂。當然,教無定法,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建議,希望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何文勝.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M].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9.
[2]張慶,朱家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