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琳+梁輝
摘 要:什么是教學反思?從教師的職業特點來講,教師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教學活動,教授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如何評價一位教師是否合格,能否達到一名名符其實的好老師要求,這就要求老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對自己所進行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回顧和分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教學反思。
關鍵詞:教學;反思;方法
國外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之中或者過程之后,對其計劃或行為重新進行評估的過程。由此可知,一個教師應該時時對自己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行為和教學成果進行質疑,并就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生涯必不可少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教學反思既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還可以檢查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及時發現和記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和缺憾,還可以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進行記錄,分析自己的教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等多種好處。
如何才能提高數學教學反思的有效性呢?我們需要從反思內容和反思方法中進行。
一、教學反思的內容
現在很多老師都在寫教學反思,內容涉及各科都有,但多數反思的深度不夠,雖然記錄的內容比較全面,但都是總結教學中的成功之處、不足之處,還有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多為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雖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給人的感覺只是泛泛而談,這樣的反思往往因時間、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體性、針對性、鮮活性和深刻性。要想使反思達到一定的效果,教師首先要從學生出發,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基礎、生活經驗等,例如,在教授二年級數學“千米的認識”時,城里的孩子多數有出外旅游的經歷,在旅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路牌指示牌,上面標有距離某某景點多少千米,他們也在出租車上見過千米的字跡,這種生活經歷在農村的孩子生活中幾乎沒有過,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只能省略“初步認識千米”這一環節。
反思的對象也要發生改變,現在普遍的教學反思都只注重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而教學是學生與老師的共同活動,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結果的體現者,對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們也要把對學生“學”的反思放在重要的位置,否則就失去了反思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那么教師把課教得多么生動有趣也是一場失敗的教學。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能促進學生發展,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才稱得上有效教學,教師的反思也應該是對學生和教師兩者的反思。
最后,要想提高數學教學反思的有效性,就要從反思每個現象出現的內因入手,善于發現和分析深層問題,不能僅僅局限在記述教學現象的層面,而現在很多教師的教學反思卻普遍存在這種流水賬現象,對反思的內容描述得概括而不具體,更有甚者直接記述課上老師或學生的表現而不去分析原因,對今后的改進措施也非常欠缺。
二、改進教學反思的方法
教學反思的表現方式通常采用教師教后記的形式,也有的教師寫反思日記,主要記述自己所觀所做和所思,內容局限在自己的教學范圍內,缺乏與同行同科的交流與互動,是單純的自我反思,所以造成反思的深度不能達到,往往限定在自我的思維定勢中。教師的教學反思也像其他工作一樣,需要提倡專業合作,能有效地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開闊視野,提升教學和反思的質量,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例如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同行班級同科老師進行同上一節課、在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中同評一節課,共同反思一節課,大家共同對于教學中的一些細節、閃光點和不足之處進行研究和探討。讓每個參與者都各抒己見,提出不同的觀點和建議,從而整合集體智慧的火花,使教學活動達到最優化。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教材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基礎上開展的教學活動。其中有一位老師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和學生已有知識設計教學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是老師在操作,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學生也經歷了從猜想、操作、驗證到得出結論,再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這個過程。
新的課程改革,重點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實踐是總結改革理論的基礎,又是實現改革理論的實踐基地,加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是豐富課改內容的必經之路,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提高教學反思的有效性保證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促進改革步伐的快速進行。
參考文獻:
[1]李艷鵝.淺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
[2]李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