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國娟
摘 要:記敘文是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教學的重點,敘事能力則是重點中的重點,而要完成一篇高質量的敘事文章,質樸敘事的能力是關鍵。如何幫助學生用干凈樸實的語言表達心情、描述事情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思考和探索的主要課題之一。提出:從教材入手,探索敘事課文教學模式;從生活入手,挖掘寫作資源;從習作入手,訓練學生綜合表達能力等方式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質樸敘事能力。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質樸敘事;策略
一、從教材入手,提高小學生質樸教學的實效性
質樸敘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語文教材的學習,尤其是語文教材中記敘文的學習。因此,如何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課文的興趣是關鍵。
1.把握文章主旨
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文大多數以記敘文為主,所以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窗口”。小學生一般可以通過閱讀標題來理解敘事文章的中心,從而了解作者的想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好這個“窗口”,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思考和探索,從整體去理解敘事的主旨。如五年級語文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可以引導小學生從標題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從設置問題“在地震中,這對父子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樣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精讀文章內容
思維的出發點就是要有問題,在課堂上,如果沒有線索,教學將難以實施。在敘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文章中設計的問題加以引導,針對教學目標進行有效設計,問題要適當,盡量能將文章串起來。敘述、段落、句子,甚至一個詞、一句話,往往反映作家的聰明才智。教師進行敘事性課堂教學時,應在其內容銜接中進行提問,從而讓學生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如果在六年級上冊《一面》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精讀文章。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閱讀魯迅或與魯迅相關的文章,還是有點難度的,他們有時很難理解字里行間的那份感情,因為無法理解,所以小學生都不太喜歡閱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落腳點放在讓學生體會魯迅學生的高尚品質,并且學習作者是如何處理人物描寫的技巧,增強學生的質樸敘事能力。對于教師設計的問題:魯迅先生離開我的“一面”是什么?什么是留給“我”的印象?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
1.讓學生學會體會生活
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帶著目的與計劃去感知是學習知識、體會世界,提升思想境界的前提條件。觀察和活躍的思維構成“思想”,擁有觀察力可以對世界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觀察能力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先天性的。一般來說,小學生這個時期處于一個記憶觀察力迅速發展的特殊時期。小學生既要做到注重觀察細微的事情也要做到全面觀察,也可以做到點線面結合的觀察。如讓學生以作《濃濃鄉情》時,可以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鄉情,觀察到底什么是鄉情,鄉情中,到底發生了什么令人難忘的事情,從而有感而發,寫出精彩的文章。
2.讓學生學會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正確體會文章的人文美、自然美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中的課文大部分是優秀的作品,是作者體會生活的結果,蘊含了豐富的真情實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美、自然美,提高學生學會領悟人生的能力。只有學生具備了感悟人生的能力,才能用質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當中有這樣的引言:書中沒有一個字,卻到處是學問;書上沒有作者的姓名,但每個人的是這本書的作者;這本書就是“生活”。因此,只有會領悟生活的人,才能寫出美妙的文章。如五年級《落花生》,是一篇質樸敘事的散文,用質樸的語言給讀者留下清晰的記憶,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結合生活的所見所聞,把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結合起來,充分理解花生背后所隱含的深刻道理,提高小學生感悟世界的能力。
三、加強對寫作方法指導,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在寫作上有很多的方法技巧,要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根據需要選擇倒敘、插敘,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等,也可以先抑后揚。根據需要選擇文字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動作、語言、神態等,但是不能太簡單,引導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學會細節描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經常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語言來描述同一件事情,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生活,內心的情感世界才會得到充實,這樣很容易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總之,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敘事能力是很重要的,這個階段是培養學生敘事能力的黃金時期,對以后的學習也有深遠意義。不但要進行傳統式教學,還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加強對學生敘事、描寫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潛能。
參考文獻:
[1]王曉梅.把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貫穿教學始終[J].學周刊,2011(24).
[2]步婷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