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好的習慣成就好的未來,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當然,好的習慣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學生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情況不容樂觀。或許很多教師或者家長認為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預習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預習也不晚。雖然在低年級教育中固然要幫助孩子學習生活、學習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愛學習、會學習,愛動腦、會動腦,是十分重要的品質,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意義。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使學生終生受益。那么,應該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
有的學生對前面學的知識還沒有掌握或者是掌握了卻容易遺忘,如果再學習新的知識,就感覺特別困難。并且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自學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進行預習。因此,在告知學生要預習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把要預習的問題引出來,并且說明要按照什么步驟來預習,讓學生可以通過預習找到解決方法,而不只是看一下教材,像無頭的蒼蠅亂飛,要要求這些學生預習以后能初步理解要學的知識,從而產生成就感,帶著這種成就感到課堂上去進行討論、提問。例如,在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時,可以通過提以下問題讓學生預習:(1)生活中人們測量物體時用到哪些長度單位呢?(2)這些常用單位相鄰的進率是多少呢?(3)我們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它們相鄰之間有什么關系,記得把它們記下來。(4)試著完成做一做和練習題,看自己會不會。(5)如果不會再看一次書,再算一算它們相鄰的進率到底是多少?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預習,就很容易聯想到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一來,可以激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另外,還要注意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后,引導學生:“同學們,其實長方體和正方體不僅有表面積,還有后面要學習的體積,那么什么叫作體積呢?體積是怎么得來的?既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有計算公式,那計算體積的公式又是怎樣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請同學們預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老師明天來檢查,看哪個同學預習得最好”。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能很好地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二、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
1.介紹預習方法
例如,多翻書、多用手來畫,看哪些是我們需要掌握的知識,哪些比較難,第二天教師講課時有針對性地聽課。多做題,在預習完新知識后,多找些相似的題來做一做,檢查自己是否預習好了。還要多動腦,有的學生預習時只看表象,不注重思考,同樣類型的題稍稍變換一下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2.對個別學生要區別指導
由于個性、心理、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情感、學習方式上也會存在很多差異。因此,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指導,及時幫助一些學生矯正不良學習行為,防止不良行為形成不良習慣。
3.指導預習方法
(1)通讀數學內容,動手畫、圈知識要點,了解主要內容。(2)細讀內容,理解主要數學知識。(3)精讀難點內容,思考、標注疑點。(4)學會思考,勤于質疑。(5)博采眾長。(6)擇優而記。(7)嘗試練習,檢驗學生預習效果,這些都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
4.鼓勵學生,讓他們充滿信心,勇于嘗試、解決問題
預習其實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學生帶著問題到課堂上去,就有了學習的目標。教師在講解時,學生也會更加注意聽講,更加積極地去思考。所以,教師要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例如,在布置作業時就說:“我看誰是預習的小明星?”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時,就在他們的作業本上寫上“你真會動腦筋,預習得非常棒,如果在再多思考一下,很快就能趕上老師了,繼續努力”之類的話。
三、及時評價,促進預習
對于學生的預習過程,教師應及時檢查、評價和反饋。檢查的方式有:檢查學生的預習本、課前提問、課內提問、出幾個小題讓學生筆答等。無論采用何種檢查方式,檢查后都要對本次預習情況進行及時評價,以推動下次預習。這樣不僅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還便于教師及時調整課堂活動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預習還要注意的問題
1.逐步養成預習習慣
良好的預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堅持天天預習。
2.要邊看、邊做、邊思考
在預習時,既要認真看,又要動手記,更要認真思考,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3.預習功課要有針對性,分清輕重緩急
對于學起來難度大的學科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的就少預習一些時間。
可能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預習習慣遠不止這些,但我們最終的目標不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嗎?預習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讓預習成為學生放飛潛能的天空,讓智慧的火花在我們的課堂中涌動,讓精彩的討論在我們的課堂中洋溢。只有這樣,我們的課程改革才能腳踏實地,我們的課堂才能充滿新的活力!
最后要說的是,教師一定要堅持,學生才會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