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翔
“最先一公里”路上的風景
——農產品“最先一公里”情況調查
文/本刊記者 徐翔
當前,我國大量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流通過程損耗嚴重,農民賣難等問題,很大原因就是“最先一公里”問題沒有解決。為此,本刊組織了一次調查、采訪活動,近距離看看“最先一公里”。

海南大青芒
長期以來,我國新鮮水果、蔬菜等農產品銷售,大部分是就地出售的傳統經營方式,即便是出口產品,也因包裝粗糙、保鮮技術落后,每年有上萬噸的果蔬腐爛,經濟價值難以提升。因此,從田間地頭走出的“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近年來受到人們重視。
2015年3月6日,在全國人大湖南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李小紅等代表關于加強政策扶持,抓好農產品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發言,引起了大家關注。
李小紅建議,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農業部、財政部在制定《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時,應將武陵山片區區域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設作為計劃重點項目,選擇規模化特色基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試點工作。同時,在特色高效農產品預冷、包裝、分揀分級等方面,制定出臺與國際接軌的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建立質量檢查與監督機制。出臺專項支持政策,由財政投資或專項資金入股建設基地冷庫、倉儲及分級分揀設施,給予特色產品包裝成本50%以上的補貼和參展等特色品牌推廣費用100%補貼。李小紅代表的發言引起了其他代表的共鳴,建議盡快制定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規劃,確定產業富民發展目標,并確保落實到位。
李小紅所說的武陵山片區,是全國特色農產品和特色農業主要建設發展區域。2014年,片區基本建成高山延季蔬菜、肉類、干果等10大類349個特色基地和4大柑橘產業帶,年產延季蔬果、肉類、干果等2100萬噸,具備建設發展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資源條件。湖南省為加快推進“最先一公里”的落實,早在2014年,省發改委牽頭實施了《湖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三年實施計劃2015~2017》。該實施計劃的冷庫建設工程、低溫配送處理中心建設工程、果蔬冷鏈物流工程、冷鏈物流全程監控與追溯系統工程、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工程等均安排了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庫容、包裝、配送、標準規范等方面的建設工作重點,明確了相關扶植政策。
“最先一公里”問題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高度重視,據記者了解,2015年5月28日,農業部出臺了《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綱要》,這里面第一次強調了農產品“最先一公里”的重要性。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也制定規劃,組織培訓,把“最先一公里”落實到位。如“e路鮮行”中國農產品原產地冷鏈物流公益培訓,從2016年至2018年,將在全國30個農產品原產地舉辦中國首期“e路鮮行”冷鏈物流公益培訓活動,現已經走過了三亞、廈門、烏魯木齊、西安、昆明等冷鏈物流集中的城市,培訓學員1000多人。

內地供應香港的蔬菜

金昌萬畝供港蔬菜基地
對于香港居民來說,供港蔬菜由來已久,這也是香港回歸初始國家為了保證香港地區民生穩定,特地在內地設立了供港蔬菜基地。據統計,內地每年能為香港提供約9成以上的蔬菜。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要求,相對于國內市場上銷售的蔬菜而言,供港蔬菜在監管力度、產品品質上更加嚴格,這些產品由分布全國各地的供港蔬菜基地依據季節特性排期生產,而使得這些供港蔬菜的口感更好。在運輸環節,為最大程度保證蔬菜新鮮度,對運輸環節嚴格把控,要求全程冷鏈運輸,要求運輸單位能實時監控車廂溫度和車輛位置。這些供港蔬菜一般都是全程冷鏈運輸到廣州基地后,再經過分揀包裝貼上專屬于自己的標簽后運往香港。
金昌萬畝蔬菜基地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北麓,阿拉善臺地南緣,光照充足,氣候干燥,轄區內生產的農產品品質優越、口感良好,基本無農殘,符合供港蔬菜的要求。基地內生產的蔬菜都經過相關部門檢驗合格,先進的噴灌設備,成熟的種植流程,嚴格的質量檢驗,通過建立嚴格的生產檔案登記制度,將生產基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田間管理、生產員工的信息記錄和存儲,建立起企業獨有的“農產品安全溯源管理系統”,真正做到有理可依、有據可查。
華冷物流是一家以冷鏈物流業務為核心,致力于路運、海運、航運以及包裝、配送、倉儲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物流集團公司,也是供港蔬菜背后重要的運力保障之一。時值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為了保障金昌基地供港保障任務的啟動和完成,華冷物流與唯智信息簽署了物流信息化戰略合作協議,引入唯智物流信息化全套解決方案,為配送嚴選最優路線、最優載具。高科技、大數據支撐著華冷物流高效、安全、優質的服務體系,也保障了與客戶的順暢溝通,保證了蔬菜從源產地到用戶過程原本的新鮮度,各種鮮嫩的蔬菜每天采摘后將運往香港、澳門市場。未來隨著金昌供港蔬菜的常態化,每天將有3~4車菜心發往廣州。
華盛漁加1號是我國第一艘海上水產干制品加工船,排水量達2000多噸,每小時可以加工30噸鮮丁香魚、毛蝦等海產品。這艘船的出海遠洋標志著浙江海洋漁業正在由傳統的“捕魚撈蝦”轉變為“精耕海洋”。
打造“華盛漁加1號”的是瑞安企業華盛水產有限公司,與很多漁業企業不同,華盛主要加工的是丁香魚、毛蝦、海鯰魚等“小魚小蝦”。該公司的負責人鄭志誠向《中國儲運》雜志記者透露,這正是其優勢所在,“傳統海上漁業捕撈的都是帶魚、黃魚等經濟魚類,由于過度捕撈資源變得越來越稀少。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當海洋自然環境當中的食物鏈斷裂后,大魚越來越少,小魚的天敵就少了,繁殖量反而越來越多。”
但是小水產在過去由于受制于技術原因是難以有效利用的,以丁香魚為例,這種一年生小魚離水數小時就會死亡,被稱作“離水爛”。漁船將丁香魚運回陸地加工費時費力,在過去通常只能被加工成飼料,大量資源被白白浪費。
為把捕獲的“小魚小蝦”制成更新鮮的成品,華盛投資建設了“華盛漁加1號”,這艘海上流動加工漁船配備了3條國際先進的自動水產干制品加工流水線,直接開赴捕撈海域對捕獲的水產品進行即時加工,保證海產品的鮮度和安全性,開創了全新的漁業生產模式,是全球第一艘可即時現場水產加工的巨輪。
繼“華盛漁加1號”之后,排水量達到4000多噸的“華盛漁加2號”也順利竣工下水,相比前者建造規模更大,投資更多,生產效益也更高。“華盛漁加2號”海上加工船率領100艘漁船出海作業后,在3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對新捕撈魚蝦的加工。借助船上的無線網絡信號,“華盛漁加2號”在海上實時處理網上買家的訂單。魚蝦從捕撈上船,到收購、清洗、蒸煮、干燥、冷卻、包裝、冷藏的每一個過程,買家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即時查詢。
以一場“秒殺”活動為例,在秒殺活動開始后僅僅32秒,1000單共計6.5噸熟蝦皮就全部搶購一空。第一網捕獲的水產品,在“華盛漁加2號”船上加工后于當天運回港口統一發貨。成功搶拍的買家,48小時內就可以品嘗到海鮮美味。
阿里巴巴聚劃算總監劉家洛說,華盛水產作為漁業加工業的龍頭企業,其海上加工能力走在全國前列,這也是他們選擇華盛合作的原因。“通過聚劃算,華盛能直接接觸消費者及消費需求,這是傳統銷售模式的改變,今后,華盛不僅僅有加工業,還有服務業。”攜手阿里巴巴聚劃算平臺,實現了“漁業航母”與“電商巨頭”的強強合作,而“漁業航母”優越的海上加工能力無疑是受到電商企業青睞的關鍵。海上移動加工船直通電商平臺乃至消費者,使得漁獲銷售不再是“賣庫存”,而成為“賣需求”,大大減少了流通環節和流通費用,已然成為未來漁業產業的新路徑。



遠洋漁業
在剛剛結束的海南芒果季,三亞福返熱帶水果專業合作社借助全程冷鏈物流,通過生鮮電商平臺向島外賣出了200多萬斤樹上熟的貴妃芒果。雖說總量不大,但對立志為海南水果找出路的該合作社理事長彭時頓來說,卻是關鍵的一步。
彭時頓表示,熱帶水果特點,決定了其很難等到成熟后再采摘運輸,一是增加生產管理成本,二是運輸損耗大,容易變質腐爛。因此,在品質和成本之間,大多數種植戶和運銷商都選擇了風險較小的提前采摘。
隨著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需求的急速提升,以及冷鏈物流日趨完善,迫于市場倒逼,越來越多的海南農業生產者開始改變傳統的采摘節點和運輸方式。身為三亞芒果協會會長的彭時頓就是眾多尋求突破的革新者之一。“做樹上熟,離不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冷鏈物流。”彭時頓稱,合作社專門購買了田間小型冷鏈運輸車,芒果采摘后立馬搬上冷鏈車,拉到空調制冷的恒溫包裝車間,打包后直接由順豐冷鏈物流運到銷地市場的冷庫或消費者手中。
據了解,從2008年起,海南制定出臺了田頭瓜果菜預冷處理系統扶持政策,大力推進瓜果菜田頭預冷處理系統建設。田頭預冷處理系統的財政資金扶持標準也不斷提高。按照預冷庫庫容計算,從最初的每噸500元提升到現在的每噸1000元。到2016年底,海南累計發放87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瓜果菜預冷庫建設,拉動社會投資12.1億元。
預冷處理系統的建設延伸了海南瓜果菜銷售距離,保障了瓜果菜貯運與銷售安全,提高了出島瓜果菜產品質量。目前海南瓜果菜銷售到全國170多個大中城市及日本、韓國、香港、澳門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瓜果菜預處理系統的建設減少了運輸、銷售環節的損耗,提高了貯運效益,預冷庫發揮的錯峰調節作用也避免了瓜果菜采收高峰期的損失,穩定了農產品市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