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雪 王銳月 王丹丹
A公司倉儲運作流程優化研究
文/田雪 王銳月 王丹丹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進了人們消費結構的升級,顧客對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零售業為了能保證商品供應的不間斷必須確保倉儲作業流程的有效銜接,順暢進行,以更快的速度響應市場需求,保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本文以A公司為例,從入庫環節繪制作業流程程序圖,對其入庫運作流程中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及梳理,采用ESIA分析法,對各個環節的工作流程進行消除、簡化、合并、重排等操作。
零售業;倉儲運;ESIA分析法
隨著現代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在基于柔性化和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供應鏈結構建設的過程中,要求企業必須重新評估其倉儲作業流程進行協調整合,規避不必要的投資,建立對市場環境反應敏捷的作業系統,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顧客服務。倉儲系統大量存在著反應慢、庫存積壓、調度混亂等問題,這已經成為企業無法及時響應客戶訂單的關鍵因素,因此,對倉儲作業進行協調優化尤為重要。
A公司倉庫入庫流程分為平臺接收確認和部門入庫,首先是供應商貨物確認入庫,再進行指定部門分配,完成貨物的精準入庫,與實體門店的物理陳列一致,便于貨物的盤點,從而建立起零售門店與物流配送的高效溝通渠道。(見圖1)
入庫流程的自動化水平落后,較多地依賴倉庫人員的手工運作,RFID無線射頻技術雖然已經應用于迪卡儂倉庫運作中,但是僅僅是限于平臺收發貨的使用,并沒有應用于車輛路線規劃、揀貨路徑設計、貨物組配、庫存最優控制系統。
3.1 基于流程程序圖法入庫流程現狀描述
以一車的貨品為標準進行計算,經過多次測量結果繪制如下工作流,具體的入庫作業流程耗時(優化前)如表1:

表1

表2
3.2 入庫流程問題分析
從貨物到達到精準入庫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通過對流程的梳理及耗時情況的記錄,可以發現流程運作中存在重復工作,人員等待等流程浪費現象,總結以上流程描述可得知存在以下問題:
(1)確認入庫進行分類時隨意性較大
貨物在平臺收貨區拆托后,分類作業人員B2、B3、B4找到自己負責的物品將其運送至指定部門倉庫實現貨物上架,再返回至收貨區,來回走動頻繁行走距離加長且耗時長。優化前的分類流程如圖2所示:
雖然入庫量不大,但產品數量繁多,品牌眾多,規格不一,多半由人工操作入庫,進行各運動品牌部門歸類,分類現場混亂沒有標準的作業規范,作業隨意性較大,出錯率極高影響各部門后續工作量,且需要作業人員彎腰揀選貨物容易產生工作疲勞降低作業效率。
以一托貨品(50箱,3個運動部門貨物)為例,貨物分類流程如表2所示:
由表2所示:對一托貨物進行分類儲存,所需員工工作時間為11.4分鐘,以一天10個工時進行計算,員工最大的工作能力為分類55托貨物,以下為A公司倉庫每日貨物入庫量統計表(見表3)
根據入庫量統計表得知,在全部員工工作飽和的狀態下,一天也很難完成全部的工作量,所以經常導致加班加點,影響員工正常休息,產生不滿情緒,工作效率低下。
(2)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
如表1所示:貨物拆托后,由專門人員將貨物運送至各部門倉庫,等待該部門員工來掃描條形碼確認入庫,整個過程銜接不夠緊密,經常出現作業人員等待的現象,延長部門收貨時間,無法及時更新庫存。
(3)員工專業素質較低
A公司倉庫中應用RFID無線射頻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但是整個信息系統幾乎為法文編寫,員工很難識別只能記住一些簡單的代碼維持日常操作,整個信息系統并沒有真正地掌握。

圖2

圖3
在進行流程優化之前本文從程序分析、作業分析、操作分析三個方面對流程進行實際測量分析,可以發現目前作業流程中存在流程冗余、入庫耗時長、出錯率高、流程粗略、作業分配不均等問題。本章將作業流程進行細化拆分,找出影響流程整體效率的關鍵節點進行優化,以此為切入點,銜接各個流程找出不足,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
在對入庫流程進行測量之后發現入庫流程的瓶頸在于貨物分類和部門入庫兩個節點上,因此應從這兩個關鍵節點入手,對流程進行簡化、消除、合并等操作。
4.1 貨物分類節點的優化
在確認貨物入庫的同時即進行拆托,此方法方便快捷節省倉庫空間,但是取貨組區分部門貨物時很容易產生差錯,作業人員在找尋各自部門貨物時很容易導致貨物混亂,側翻,造成分揀置場混亂,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針對分類環節存在的問題,需運用ESIA分析法的重排法將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將順序工作整合為并行作業,一人負責一個工作環節,節約時間。優化后的分類拆托流程如圖3所示:
以前是由B2、B3、B4三人分別去平臺收貨區收取需要進行分類的物品,流程優化后由平臺收貨組的A5負責將停留在收貨區的貨物拆托放置分撥軌道上,B2、B3、B4分別揀選各自的貨品,保證工作效率的同時降低貨物分類的失誤次數。
同樣以一托貨品(50箱,3個運動部門貨物)為例,其分類作業流程(優化后)如表4所示:
由上圖得知,優化前分類作業流程耗時11.4分鐘,員工搬運距離75米,優化后該作業流程耗時8.2分鐘,提高了28%,員工搬運距離35米,提高了53%。員工的工作能力達到75托左右,員工可以不用加班即完成當天的工作,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強度。

表3
4.2 部門入庫節點的優化
該節點存在作業人員等待的現象,需運用流程合并的原則,將兩個作業流程優化整合,使用相同的人力物力。
揀選人員將貨物運送至特定部門貨架位置后,申請獲取本部門員工工號密碼,對貨物貨架信息和條碼信息進行掃描,完成該部門貨物的入庫;省略掉該運動部門人員對貨物進行掃描確認這一環節,由貨物運送人員直接完成將兩個作業流程銜接起來,節省入庫時間及時更新庫存,也減少了用工數量。
本文應用ESIA流程分析法對入庫流程進行優化整合,流程優化后整個入庫環節由之前的60分鐘降低為45分鐘,在不改變倉庫作業設備及貨物擺放位置的情況下降低了入庫流程所需的時間,精簡了人員,在保證顧客滿意度的情況下大大降低了倉庫運作成本,所以進行流程程序優化具備相應的效果。不足之處在于本文只是從入庫環節進行研究,以及在數據選取的只是小規模數據。對于整個倉儲運作流程的優化還需進一步研究。

表4
[1]潘虹.無錫TY公司倉儲作業效率及改進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14~20.
[2]周艷紅.TY公司倉儲布局及作業流程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31~52.
[3]李超峰,彭純軍.基于流程程序圖法的倉儲系統協調與優化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1.(2):59~62.
[4]付立清.企業的倉儲物流流程優化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8).
[5]劉晴,董學巖,龍順秋.物流企業傳統倉儲業務流程再造[J].商場現代化.2010.(10):57.
[6]沈艷.迪卡儂體育有限公司銷售物流管理模式選擇研究[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07:7~10.
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計劃項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食品冷鏈物流共同配送(項目編號:TSJH20161003701)
(
北京物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