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容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20-01
中學地理學習是一個探尋真理獲取知識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使學生自身學習素質不斷完善和提高。雖然學習地理沒有一個公共的最佳方法,但還是有一些學習方法的基本原則和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供同學們參照,不斷推陳出新。因此,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
一、中學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
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有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如氣候類型、陸地水類型、自然資源類型、農業地域類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導時應說明概念的差異,特別是要注意這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陽輻射強度與氣溫,太陽輻射強度是地面獲太陽輻射能的多少,它與太陽高度有關,與大氣削弱有關;而近地面氣溫與地面獲太陽輻射有關外,還受下墊面性質的影響,受大氣狀況不同影響。采用圖示的方法加以指導,簡單有效。
2.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應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運用所學地理及相關學科知識和觀點,用地理事實材料,簡明地推導或定性地說明地理規律與原理。”這一部份知識較難,但規律性較強,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復習。
3.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線的分析應用、各類圖表的繪制與判讀、各種地理示意圖的繪制與判讀、圖文轉換與圖圖轉換能力、圖解法等等,都可以依據基本的思維進行指導。
4.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方面。“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和發展變化過程。”“進行文字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的表達。”這種能力要求采用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以及地理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題目中獲得給定的信息和最終結果要求,再利用信息與要求之間建立某種邏輯聯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二、幫助學生整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
1.學習過程的指導(以《農業的區位選擇》為例)。
第一,將教材瀏覽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點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區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等三個。先看教材的經典解釋,再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重述,試著延伸其外延。如區位,教材上說“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問自己:“該事物的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還是經濟地理位置?還是兼而有之?設想,農業的發展能離開自然地理條件或是經濟條件嗎?
第二,抓住重點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理解。本部分教材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農業區位因素中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會經濟因素?哪個具體區位因素決定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必要性?哪些區位因素則決定了這種區位選擇的可能性?哪些區位因素是動態可變的?這種可變性是否是有條件的?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盡可能的在教材和配套的地圖冊中尋找答案。然后結合前面所學知識自己提出一些問題問自己。如蔬菜基地的區位選擇在交通發達的國家與交通不發達的國家是否有不同?為什么?如果這些問題中有些不能找到答案,就把問題帶到課堂上去聽講。
第三,嘗試做課后練習,把在練習中遇到的難題帶到課堂上去解決。只要你堅持做一段時間,你的聽課效率將驚人地提高,課后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將比你原先預計的要少得多,你的學習就會在探索中進行,學習就會變得有意思,興趣就會越來越大,逐漸的預習的時間將逐漸縮短,復習效果也就更好,這將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2.怎樣聽課。經過充分的預習,你進入課堂是帶著許多困惑和問題來聽課的,一節課45分鐘中,你只需要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解你所帶來的問題,參與同學討論你所困惑的問題,聽課效率必然大大提高。上課做筆記,關鍵是記下教師講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時與你預習時的思考中不一致的東西,或是你感覺沒有預習到的東西;記下教師或同學提出的你認為對你有價值的東西。
3.怎樣閱讀教材。除了按上述預習方法閱讀教材外,還應注意閱讀教材中的各種插圖和配套地圖冊中的各種圖表,因為許多地理概念、原理是用地圖語言來表達的。
4.怎樣做練習。少做練習多思考是做練習的重要原則。有的同學學習地理熱情很高,到處收羅了很多練習來做,認為多做幾題將來就能考得更好。其實不然,我們主張題目不在于多做,而在于多思考。即每做一道題,都想想為什么這樣做?還有沒有別的做法?如果題目的條件改一下,該怎樣做?這就是反思。我們應逐步養成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