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文化旅游可以充分發揮地區生態優勢和茶產業優勢,是茶葉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其良好的開發會促使生態、經濟及旅游本身綜合效益的實現,是新一輪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依據安康市的實際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狀況,從資源基礎、產業基礎和政策支撐等方面對陜西省安康市發展茶文化旅游扶貧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安康市發展茶文化旅游的扶貧效益全面體現在經濟效益、社會綜合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方面,旅游扶貧正在逐步成為安康市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效益;扶貧;安康市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3-255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3.040
Tea-Culture Tourism in Ankang City from Perspectiv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XIANG Xiao-jing
(School of Politics & Social Development,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725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Tea culture tourism can bring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advantage and tea industrial advantage into full play, which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ea resources 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good development will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co-economic-tourism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will be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a new roun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kang city, the feasibility to develop tea culture for pro-poor tourism in Ankang was analyzed from resource base, industrial base and policy suppor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from the te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kang city wa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and pro-poor tourism was gradual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nkang city.
Key words: tea culture tourism; benefit; poverty alleviation; Ankang city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處在秦巴腹地、漢江上游,全市10個縣(區)全部屬于“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國家新階段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由于地處秦巴偏遠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安康市自然生態環境人為開發破壞較少,歷史人文風貌保護較好,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良好條件。中國貧困區與旅游資源富集區高度重疊是一個普遍現狀,因此旅游作為扶貧的一種有效手段備受關注并被廣泛實踐。旅游扶貧正在逐步成為安康市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茶文化旅游可以充分發揮安康市的生態優勢和茶產業優勢,是茶葉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其良好地開發會促使生態、經濟及旅游本身綜合效益的實現,是新一輪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
中國旅游扶貧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旅游扶貧的模式、機制、效應、旅游扶貧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就旅游扶貧的眾多模式而言,生態旅游開發得到了最為普遍的實踐,成為落后地區旅游資源開發與民眾脫貧致富新的結合點。羅盛鋒等[1]將生態旅游扶貧定義為“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在生態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進行生態旅游開發并帶動當地社區發展;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生態旅游開發獲益并得到生態環境與素質教育,從而達到經濟與思想上的雙重脫貧”。安康市有3 000年以上的種茶歷史,全市至少8個縣(區)處于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富硒區域,所產茶葉的富硒特征最為獨特。“紫陽富硒茶”是全國名茶,在2016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榜單上排名第25位,品牌價值16.75億元[2]。眾所周知,茶葉生產具備生態、觀賞、經濟等多重價值,茶文化旅游則是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旅游開發,其在物質及精神層面都蘊含著較為豐富的生態觀。發展茶文化旅游既可充分發揮安康市的生態優勢和茶產業優勢,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既能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提升安康市茶產業的發展水平,也能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增加當地居民就業,進而擺脫貧困,是生態旅游扶貧理念與安康市當地資源條件、地方產業特色高度契合的優勢發展途徑及模式。
1 安康市發展茶文化旅游扶貧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扶貧開發的目標是消除貧困,但旅游開發卻要在貧困這一背景下進行,因此在設計旅游產業融入安康市秦巴山區扶貧攻堅的同時,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盡量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浪費,實現旅游與扶貧的有效鏈接,否則就不能體現旅游扶貧的最大功效。茶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條長,集合了生態、經濟、休閑、旅游、文化等多項功能,在安康市大力發展茶文化旅游是實現旅游扶貧的優勢途徑和模式,安康市具有發展茶文化旅游扶貧的優良條件。
1.1 資源基礎良好
安康市擁有發展茶文化旅游的良好資源基礎條件。首先安康市地理位置特殊。雖地處山區,卻居于川、渝、鄂、陜的交接部,距省會西安市僅160 km,享有“西安后花園”的美譽;安康市鎮坪縣境內的“雞心嶺”位于中國版圖的心臟位置,是中國的“自然國心”。2013年7月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欄目對此進行了專門報道,使得“自然國心雞心嶺”的稱謂廣為人知。獨特的地理位置具有吸引毗鄰省市游客、南來北往朋友的先天魅力。其次,生態環境優良。安康市地處秦巴腹地,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59.9%,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譽;漢江自西向東流貫全境,水質常年保持在Ⅱ級以上,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安康市在國家功能區劃分中,屬于限制開發區,遠離工業污染,所產茶葉綠色、有機、無公害。第三,安康市境內旅游資源獨特豐富。平利的田園風光、紫陽的茶園秀色、漢濱瀛湖的百島競秀、寧陜森林的幽靜深遠、旬陽太極城的神奇迷人,構成一幅幅景色宜人的旅游畫卷,既有北國風光的雄奇壯美,也不失南方山水的溫潤靈秀,自然稟賦十分優良,在大西北地區比較稀缺;安康市是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湖廣移民文化的匯聚地,地域文化色彩多元,風格獨特。近年來,安康市把旅游產業作為戰略支柱性產業,著力將安康市打造為國內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和休閑旅游度假勝地,實現綠色崛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綜合看來,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政府對旅游業扶持力度大,安康市大力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基礎條件十分良好。
1.2 產業基礎深厚
安康市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安康市茶葉生產始于西周、盛于唐宋,長期占據西北市場,茶葉是安康市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安康市發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首先,安康市是中國最早栽培茶樹、最早生產貢茶的地方,從《華陽國志·巴志》到《新唐書·地理志》都有生產貢茶的記載;更有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館的《貢茶事案》信票國家一級文物作證,安康茶距今已有3 000多年歷史。安康市還開啟了“茶馬互市”的先河,將“茗飲之事”推廣至大江南北[3]。其次,安康茶葉富含硒元素。經科學普查,安康市境內有一半以上土壤富含硒元素,且富硒濃度適中,易于被植物吸收,不含毒素元素。安康市茶葉平均含硒量達0.362 mg/kg,是天然的優質保健茶。飲安康富硒茶,可為人們提供天然補硒途徑。第三,安康茶葉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安康茶葉近年來在業界獲得了很多榮譽,如紫陽富硒茶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還獲得過“中國馳名商標”、“陜西省名牌產品”、“2011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5消費者最喜愛的100個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富硒品牌”等榮譽稱號。僅2016年,安康茶葉又獲得諸多殊榮,如紫陽富硒茶入選全國“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在第八屆“中綠杯”中國名優綠茶評比中被推薦為中國綠茶10大公共品牌。此外,紫陽縣在第十二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上喜獲2016年度全國茶葉發展示范縣和重點產茶縣稱號;紫陽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成功入圍2016年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庫[4]。第四,茶產業規模穩固擴大。作為中國最北的茶葉生長區域,安康市茶產業幾經波折,近年來取得長足發展,全市茶園總面積近4.7萬hm2,茶農超過55萬人,有400多家企業從事茶葉生產經營,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1個,市級龍頭企業22個[5]; 2015年全市茶葉產量1.65萬t[6];全市到2020年爭取實現茶園面積100萬畝和產值100億元的“雙百”目標。
茶是安康市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之一,安康市有發展茶文化旅游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條件,也順應了安康市政府將茶葉等特色主導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產業進行扶持的政策方向。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式發展將大大拓展安康市旅游扶貧的提升空間,實現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1.3 優惠的政策支撐
政策的支持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安康市所在的秦巴山區是集貧困地區、邊遠地區、革命老區于一體的貧困片區,具有多重疊加的政策優勢,這對于安康市的脫貧致富和長足發展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1.3.1 西部大開發政策 2000年國家正式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央政府主要通過政策優惠、財政支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等方面支持西部地區的發展。十多年來安康市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充分享受了國家的政策資金支持,取得了較好較快的發展成效。目前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秦巴山片區、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和脫貧攻堅力度,支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支持安康市建設國家高新區和政策性金融扶貧試驗示范區[7]。安康市的發展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1.3.2 扶貧政策 安康市所處的秦巴山區是“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連片面積最大因而脫貧難度也最大的貧困區,還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物多樣性國家主體功能區,安康市的扶貧工作牽動著當地、全省以及全國經濟格局。2012年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明確提出要加大對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入、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傾斜。陜西省出臺了《陜西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和《關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了對安康等貧困區的扶貧開發政策保障和投入力度。同時,安康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強了扶貧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及措施制定,明確了“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8]的新思路,將富硒茶葉、富硒魔芋等特色主導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產業進行扶持。2013年底,國家將鄉村旅游扶貧列為農村扶貧開發的“十大專項行動”之一,2014年安康10縣(區)有87個村入選為國家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安康市的扶貧工作獲得新的支持與途徑。安康市的鄉村扶貧旅游發展模式可分為民俗體驗型、休閑度假型、農業觀光采摘型、特色技藝展示型等[9],這些模式都可以和茶文化旅游融合開發,打造如茶民俗體驗、茶園觀光、茶葉采摘、茶藝表演等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與茶產業具有天然的親和力,二者的融合發展也是安康市旅游扶貧、生態扶貧、產業扶貧開發思路的良性對接。
1.3.3 國家主體功能示范區建設政策 2014年安康市被正式確定為首批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安康市屬于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七大把“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一項新要求;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主要任務[10]。成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示范市讓安康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國家層面會出臺一系列建設主體功能區的投資、產業、環境保護等配套政策,安康市可爭取到更多的資金、項目和政策支持。
安康市因貧困而落后,因落后而發展不足,因發展不足而使得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整,這是安康市發展的實際,也是優勢和機遇。安康市必須要走綠色發展之路,找準定位,充分利用國家的利好政策,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既保護好安康市的美麗山水,又能實現民眾的脫貧致富。
2 安康市發展茶文化旅游的扶貧效益
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實施旅游扶貧要有整體意識和長遠角度,要立足于當地的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導向,合理布局、協同推進。在安康市發展茶文化旅游是這種思路的最佳實踐,能將安康市的生態優勢、產業優勢充分發揮,并實現不同行業、不同產業間的交叉與融合,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2.1 經濟效益
安康市現有茶園總面積約4.7萬hm2,2015年市政府編制出臺了《2016-2020年安康市富硒茶產業創新行動計劃》,確立了“雙百”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建成100萬畝茶葉基地、實現100億元茶葉產值。安康市富硒茶產業正處于前景廣闊的新發展時期,也是茶文化旅游發展的良好契機。結合安康市茶產業現狀及山水資源優勢,觀光休閑型、歷史探尋型、游客體驗型、節慶主題型等茶文化旅游業態都會得到進一步充分發展,獲得經濟效益,茶產業、茶文化旅游的扶貧效益顯而易見。
2.2 社會綜合效益
茶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條長,集合了生態、經濟、休閑、旅游、文化等多項功能,社會綜合效益明顯。通過大力發展茶文化旅游,茶企和茶農可獲取更大的利潤,同時也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交通、零售等服務業的發展。安康市多數貧困人口的文化程度很低,綜合素質較差,生存能力弱,無論在原居住地還是通過移民搬遷進入城鎮,其謀生空間都十分狹窄。發展茶產業及以其為載體的鄉村旅游,農民可實現就地就業,從事種茶、采茶、售茶、開辦農家樂、超市、休閑觀光農莊等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切實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創業就業。茶文化旅游在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顯著扶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2.3 生態效益
茶產業對生態環境沒有任何污染,旅游業被譽為“無煙產業”,茶產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就是茶文化旅游。好山好水出好茶,安康市的眾多茶園本身就位于青山綠水的秀美山間,2016年安康市有9座茶園同時榮膺“陜西美麗茶園”、“陜西最佳茶園攝影基地”、“陜西最佳茶園旅游觀光基地”的稱號。生態茶園的擴展既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提高植被覆蓋率,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減少水土流失,美化人居環境,生態效益明顯,同時也為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載體,是生態扶貧、旅游扶貧的最佳實踐。
3 結論
經濟學認為中國很多貧困地區資源非常豐富,但經濟沒搞上去,屬于“富饒的貧困”。安康市的貧困雖說是歷史原因、自然環境制約及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綜合造成,但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富饒的貧困”。安康市地處秦巴腹地,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59.9%,全陜西省最高;漢江安康段是中國最潔凈的水源富集區,位于全國最大的富硒帶,素有“生物基因庫”、“天然中藥材之鄉”、“中國硒谷”的美譽,“秦巴明珠·生態安康”是安康響亮的城市名片。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但發展不足、貧困人口比重大是安康市最大的實際,要破除這種“富饒的貧困”現狀,在扶貧開發上就要堅持開發利用與保護環境并重,實現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與全市整體經濟協調發展。茶文化旅游扶貧兼具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項功能,可以充分發揮安康市茶產業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既能“輸血”,也能“造血”,其良好地開發能實現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社會效益的互惠共贏,是新時期安康市旅游扶貧的重要舉措,是安康市扶貧開發的優勢途徑和模式。
參考文獻:
[1] 羅盛鋒,代新洋,黃燕玲.生態旅游扶貧研究動態及展望[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5,35(3):642-648.
[2] 元莉華.2016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發布[EB/OL].http://www.sxdaily.com.cn/n/2016/0603/c266-5892420.html,2016-06-03.
[3] 項曉靜.安康茶文化旅游開發初探[J].農業考古,2015(2):222.
[4] 李兆鵬,聶 旺.2016安康富硒茶十大亮點[EB/OL].http://www.ankang.gov.cn/Content-104493.html,2017-01-26.
[5] 安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徐啟方同志在全市富硒茶產業創新行動計劃推進動員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ak.gov.cn/Content-92178.html,2016-03-18.
[6] 安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5年安康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EB/OL].http://www.ankang.gov.cn/Content-91254.html,2016-02-18.
[7] 安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安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www.ak.gov.cn/Content-96646.html,2016-06-08.
[8] 胡亞斌.關于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區安康市扶貧開發調研報告[EB/OL].http://fyzx.ankang.gov.cn/Article/Class4/Class12/201507/1754.html,2015-07-15.
[9] 葉林斌.鄉村旅游成為安康精準扶貧新途徑[EB/OL].http://www.ankang.gov.cn/Content-80732.html,2015-07-15.
[10] 邢 健,巴文勝.安康未來發展的總綱領——安康市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方案解讀[EB/OL].http://jw.ankang.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35,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