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仁
摘 要:“豬-沼-果(草)-魚-鴨”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是低碳、環保、循環利用的生態漁業養殖模式。為了提高粵東北養殖漁業的健康發展水平,促進蕉嶺縣健康養殖的發展,該研究在蕉嶺縣文福鎮順進魚類養殖合作社的哇子塘水庫,實施“豬-沼-果(草)-魚-鴨”立體養殖模式,用苗種飼料和微生物制劑等進行飼養,推廣機械化環保養殖模式,利用增氧機、投料機和吊網等,克服了以往山塘、水庫水深草密暗溝多危險多帶來的捕撈困難的缺點,產量更高,經濟效益更顯著,成本更低,肉質好、營養、健康,無腥味。這一技術已在當地推廣應用,受到漁業養殖戶的一致好評。
關鍵詞:“豬-沼-果(草)-魚-鴨”立體養殖模式;微生物制劑;苗種飼料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4-0134-02
“豬-沼-果(草)-魚-鴨”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利用苗種飼料和微生物制劑等進行飼養,推廣機械化環保養殖模式,利用增氧機、投料機和吊網等,克服了以往山塘、水庫水深草密暗溝多危險多帶來的捕撈困難的缺點,是一種低碳、環保、循環利用的生態漁業養殖模式,有利于提高水產品質量及產品競爭力,增加養殖產量。
蕉嶺縣地處粵東北,位于粵閩贛三省交界處,隸屬廣東省梅州市,境內山多地少,生態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是魚類及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繁衍、生存、棲息的理想區域。但由于我縣地域面積狹小,水產養殖面積更為缺乏、分散,不利于規模化一體化大型養殖的發展,必須走“精、專、細”的發展道路,多出綠色、有機、無公害的長壽健康水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為了順應我市建設“客都草魚”地理標志性品牌和我縣開發長壽食品“長壽魚”的發展戰略的需要,筆者選擇在蕉嶺縣文福鎮順進魚類養殖合作社的水庫生態環保養殖示范基地作為試點,在我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多次進行試驗,開展生態環保養殖試驗及示范,制定生態環保養殖技術操作規程,摸索出健康高效的養殖新模式,總結出適合粵東北山區推廣的“豬-沼-果(草)-魚-鴨” 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并進行推廣。現將主要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1 “豬-沼-果(草)-魚-鴨”養殖模式
山塘、水庫養殖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的生態環保健康養殖模式——“豬-沼-果(草)-魚-鴨”有機結合健康養殖模式,即把豬、鴨、水產養殖與飼草(果樹)種植結合在一起,農家無公害苗種飼料飼養豬、魚、鴨,山塘水庫周邊種飼草飼養魚類[1];鴨替果樹、草地、水庫捉蟲,鴨糞用來肥水,對魚類生存形成優勝劣汰法則,有利于種群發展。豬糞肥經沼氣池發酵后作飼果(草)和培育水質的肥料,豬場排泄物經干撿糞和固液分離后,糞渣固體經過堆積發酵加點豆粕充分酵解制成有機肥,將其運輸至果園、草地等作為基肥或追肥,蟲草又可以喂魚。污水則進入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豬場及養殖基地及附近居民的燈火照明等,沼液則通過人工搬運或地下鋪設管道運輸至果園、草地作為肥料。通過這種模式豬場糞液作為有機肥料被果樹草地完全吸收利用,不會對環境及水源造成污染,有效地解決了果園草地的有機肥來源問題,使得養豬場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形成良性循環[2]。
以草魚等草食性魚類為主養魚,混養一定數量的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魚種搭配比例:草魚淡水白鯧60%、鰱鳙30%、鯽魚及其他魚10%。魚種規格:草魚10尾/kg以下、淡水白鯧8~10尾/kg、鰱鳙魚10~20尾/kg。用草料(或部分苗種飼料)喂養草魚,排出的糞便可以肥水,有利于培養浮游生物,鰱魚、鳙魚濾食浮游生物降低了水質肥度,而鯉魚、鯽魚又以草魚吃剩的殘餌、碎屑和底棲生物為食,減少有機物的殘留,降低了水質污染。經過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的共同作用,既凈化了水域環境,又促進了主養品種草魚(部分淡水白鯧)的生長。利用淡水白鯧吃掉養殖水體中的野雜魚和體質較差或生病的魚蝦,不僅可以防止主養品種的發病以及疾病蔓延,還能降低養殖成本,增加經濟效益[3]。
2 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在本方案中主要起到降解水中的硝酸銨等有毒有害物質,改善水質環境的作用,根據魚類生長的不同階段、水質不好的時期,按照使用說明按需投放。試驗表明:使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魚塘魚類健康活潑,全年少患病,少浮頭,溶氧量較高,化學需氧量低,水中氮、磷含量降低(表1),使用微生物制劑的池塘,水質明顯改善,透明度提高10%~15%,氨氮降低70%左右,亞硝酸鹽降低80%左右,餌料系數降低8%左右,溶氧提高20%左右,魚類發病率明顯降低,尤其對一些年久失修的老化池塘,定期使用后效果更加明顯,而不用微生態制劑死水塘,魚類常年患病不斷,氣溫悶熱或氣壓較低天氣,魚類浮頭死亡嚴重[4-5]。
3 加強水源管理
每年生產前要對水源進行水質檢測,養殖季節對水庫水質進行檢測,每15~20d用生石灰調節水質,對水源不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的水源堅決放棄,清理養殖場周圍環境,不留衛生死角,避免外源污染和人為污染水庫養殖場。
4 機械化環保養殖模式
養殖過程中,使用增氧機、投料機和吊網,有利于魚類生存和繁衍,提高產量,有利于群魚定時定點喂食,也利于捕撈。
5 推廣普及“豬-沼-果(草)-魚-鴨” 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治技術
苗種統一采用有苗種生產單位資質的國家、省、市良種場生產良種,魚苗體色正常,體質健壯,游動能力強,體表無病斑和明顯病癥,無檢疫性病害及其他疾病。魚種放養前10~15d,用生石灰消毒水庫水體,帶水消毒,生石灰的用量為1800~2250kg/hm2,7d~10d后,施放經發酵腐熟有機肥3000~3750kg/hm2培肥水質,5d~7d放養魚種。放養前,嚴格消毒苗種,方法是用3~5%食鹽水浸泡消毒5~10min再進行放養,放養以草食性魚為主,肥水性和雜食性魚為輔;多養中上層魚類,少養底層魚類。放養數量要根據水面面積、水源狀況、增氧設備。魚種大小和養殖技術綜合考慮。一般按每hm2水面(指能常年穩定保水水位時水面面積)放大規格魚種7500~15000尾,產量3000~7500kg。投喂餌料總的指導思想是“抓兩頭重中間”,即早春晚秋季節以喂精料為主,投餌數量少,而投喂重點在魚類生長旺季的7—9月份,這期間餌料數量質量都要求更高。早春和晚秋每天投餌一次,以配合顆粒飼料或豆餅豆粕類餌料為主;7—9月每天投餌二次,上午下午各一次,先喂草料,后喂配合料或豆餅豆粕類料。同時按“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三看”(看天氣看水質看魚吃食情況)方法操作投餌。其次,積極防病,掌握以防為主的原則,對癥下藥。
6 結論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推廣了”豬-沼-果(草)-魚-鴨”立體養殖模式,推廣使用了微生態制劑、普及“豬-沼-果(草)-魚-鴨”山塘水庫立體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治技術,并總結出1套適用于本地區的生態環保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帶動我縣山塘、水庫生態環保養殖技術的廣泛應用,減少水產養殖對環境的主要污染負荷10%,提高養殖效益10%~15%。
參考文獻
[1]戴春山.豬沼果魚鴨生態模式技術 [J].福建農業,2001(4):24.
[2]修金生,吳順意,周倫江,等.福建省豬-沼-果(草、林、菜)生態養殖模式與應用[J].福建畜牧獸醫,2010,5(32):49-51.
[3]賀斌,廖澤龍.山塘水庫高產養魚的技術推廣[J].養殖技術顧問,2011(11):268.
[4]潘冬霞,黃愛華.漁業致富指南[J].實用技術,2013(5):41-43.
[5]古長慶,李君文,晁福寰等.微生物制劑在水產養殖中應用的研究[J].水產科學,2004,3(23):21-2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