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蘭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實驗小學
《語文標準課程》指出,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是引領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陣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教師必須從最基本的東西抓起,為學生的學習打好基礎,下面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說一說,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發展個性、培養能力的關鍵。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在教學中,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最主要的條件是促使學生具備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激起學生濃烈的學習興趣,關鍵在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每節課都需要根據各自不同的重點,精心設置,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課文《猴子種樹》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了“猴子”兩個字,然后叫學生說一說你見過的猴子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大膽地發言,有的說“猴子很聰明?!庇械恼f:“猴子愛爬樹?!边@時,學生的興趣產生了,我趁機讓學生速讀課文,看課文里的猴子做了什么事。在學生知道猴子種了樹后,我馬上引導學生找出猴子種了哪些樹,接著讓學生分組各派代表上黑板寫上答案。興趣盎然的環境讓學生在愉悅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二、讀一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主動讀書,視讀書為一種樂趣,教師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智力結構,有目的地把學生引向目的地,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探索,在讀中感悟。例如我在教學古詩《江南》時,我在教學中先指導學生誦讀,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想象,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江南水鄉美的意境,感受到荷葉茂盛的樣子,魚兒游水的情景和人們愉悅的心情。這樣,學生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體會到文章的美,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
三、演一演,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力強,讓孩子們分角色朗讀能將教材形象展現,更好地理解課文。例如我在教學《誰住頂樓》這篇課文中有幾處動物的對話,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讀的課文。為了讓學生理解好這篇課文,我做了幾個動物的頭飾,在課堂上讓學生戴上頭飾上臺表演,學生表演很投入,讀得很有感情,體會到了動物們爭住頂樓是為了把方便讓給別人。在這快樂的課堂氣氛中,不僅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樂于學習。
四、品一品,提高學生品德修養
《語文標準課程》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鼻楦畜w驗不是憑空進行或只在情感活動中進行,而是要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情感體驗有了認知的參與,感悟、思考、理解后的體驗才能深刻。如在教學《小英雄王二小》時,我就非常注重情感的激發與感染,反復引導學生進行誦讀,適時點撥與范讀,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王二小的英勇無畏,不怕犧牲,同時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可見,課堂上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導必須有機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真正產生實效。
五、編一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編”是一種創造。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編一編會引發出他們的靈感。如我在教學《添口歌》后讓學生仿照課文編一編添口歌,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編了許多有趣的兒歌,如“馬字添口你好嗎,斤字添口聽一聽”,多么生動形象?。W生通過編兒歌,既提高了創新能力,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六、畫一畫,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畫畫的方法,來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是課標中提出的學科整合的具體體現。如在教學《春曉》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說一說,你喜歡春天嗎,并說明其理由。然后要求學生把春天的景色用彩色筆畫出來。這樣既深化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繪畫技能,更是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
七、想一想,發揮學生想象能力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社會科學,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充分發揮想象的能力,對學好語文很有幫助。例如我在教學《雨后的森林》時,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想一想雨后的森林里,草地里還會有些什么。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發言。有的說:“雨后的森林里還有鮮艷的花朵。”有的說:“雨后的草地里有小蟲在慢慢地爬?!边@樣,孩子們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雨后的森林里是那么美麗,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總之,課堂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語文教師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做到喜歡說,喜歡讀,喜歡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