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136-02
高中美術鑒賞課就是培養學生學會欣賞、判斷、評價,提升審美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學生鑒賞能力提高的關鍵時期。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應注重作品的人文性、主客觀相統一性及學生鑒賞的自主性,依據美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美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會鑒賞、判斷、評價美術作品,爭取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美術潛能,促進學生和諧、健康地發展。從大量的聽課與調查中發現鑒賞課中,教師講授時間很多,大部分超過25分鐘,有的甚至整節課講授,學生學的機會很少,不單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學得更累,沒有興趣。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著這一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這里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一、美術鑒賞教學的類型
一般說來,常見的美術鑒賞教學有以下幾種類型。講解型——教師對美術作品和美術鑒賞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講解、說明,且教師就作品或鑒賞知識、原理提問,學生回答。自主型——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討論,教師作為援助者。講解型的美術鑒賞教學的類型最常見。象上面所講的那樣,一味由教師講解,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容易陷入知識灌輸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鑒賞話題方面下功夫,對作品作出好的選擇,并具有高超的解說技巧,那么,這可以克服上述缺點。但相比之下,討論型的鑒賞教學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鑒賞方法的優點在于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時間、喜歡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來鑒賞。這種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學生掌握了鑒賞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學生由于缺乏引導,鑒賞能力沒有得到提高,特別是一些農村學校的學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課業鑒賞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熟練掌握教材
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對教材要有充分的認識為了增加鑒賞內容的趣味性,充實課堂內容,教師不光要備好課,寫好教案,一定要先選好題材內容。因為每件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所處部位不同,所以備課、授課的側重也應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點分析須側重于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有的應側重于藝術家奇特而巧妙的構思;有的應側重于形象的空間組合和畫面構圖等等。老師可以自己做出決定,對教材作品哪些做重點分析鑒賞、哪些點到為止,靈活處理教材。但是,無論教材如何變化處理,萬變不離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師不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點,而且能準確抓住作品諸多美點之中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以此設計教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鑒賞教學工作也應當是一個創造,其創造精神應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獨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并能對其做深刻分析,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發揮創造和想象,逐漸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
三、避免單一授課方式
教師的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想問”。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知識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使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因此,教師應努力創設探究性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和興趣,使課堂變為探究性活動的課堂。因此,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美術課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例如《外國現代雕塑藝術》一課中,為了介紹漢森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作品,我先用課件展示多幅漢森作品,學生對寫實性極強的作品產生強烈的興趣并引發疑問后,提出問題:這些作品是雕塑嗎?學生馬上查找資料,回答是雕塑,是超級寫實主義雕塑。教師隨即提出下一問題:作者是如何創造如此寫實的人物形象?學生思考,發現作品采用了新型材料,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2.鑒賞與繪畫、工藝技藝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美術鑒賞課不應是一味地鑒賞,有的時候讓學生進行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這樣就打破了鑒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因此,鑒賞教學與工藝、繪畫技藝的教學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鑒賞教學始終貫穿在整個美術教學過程中,他們的關系是互為作用的,學生有了繪畫的實踐,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認識藝術作品,而在鑒賞藝術作品之后,他們就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例如:在教學民間繪畫和工藝品鑒賞時,學生往往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很想動手做一做,這時妨讓學生照著作品的風格、形象臨摹一下。
3.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會問”。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時,指導學生自學,閱讀教材,自己質疑,對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