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信息時代,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傳統工藝能否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并且得到廣泛運用?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部署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該計劃引發業界各方的強烈關注。其中明確提到的傳統工藝要強化市場意識,結合現代生活需求等內容,更是被業界視為亮點與利好。
而從前段時間相關機構公布的調查數據來看,自2010年開始,我國文化產業年平均增速達到了1.08%,在經濟下行壓力的大環境中逆勢上揚;同時,文化消費指數也在逐年持續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3.4%,并且呈現出消費環境明顯改善、種類不斷豐富、質量逐步提升、消費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等特征。
政策的刺激與市場的需求似乎都在為行業指向同一個發展方向——
“計劃”釋放出何種信號
《中國收藏》雜志記者了解到,此次“計劃”制定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堅守工匠精神、激發創造活力、促進就業增收與堅持綠色發展。其首先肯定了傳統工藝的文化地位,振興傳統工藝有助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發揮手工勞動的創造力,同時有助于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并且要求到2020年,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與市場競爭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計劃”中還提出了十項“主要任務”與四項“保障措施”。前者包括建立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拓寬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與展示銷售渠道、加強文化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等。而在“保障措施”的相關內容中,“計劃”表示要落實支持政策、加強金融服務,包括傳統工藝企業符合現行小微企業和高薪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以及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傳統工藝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等。
在業界普遍看來,此次“計劃”的頒布實施,是自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國家立場明確后,中國傳統工藝體系重構迎來的一個極大的利好。其中提到的市場意識、貼近生活等內容,無疑給了行業發展方向的指引。
“作為工藝美術大師來說,他們肯定更愿意做一些藝術性強的作品。但現在看來,有的手藝面臨著工業化的沖擊,有的則很難通過技藝本身自給自足,要改變這種窘境,既要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求進,也要順應時代,做一些能真正為生活服務的產品。”有分析人士指出。
據了解,早在2016年年初就有調查顯示,中國的藝術消費市場已形成一個以中低端消費為主的輪廓,一個更具年輕化特征的消費群體正在形成。特色藝術展覽的周邊衍生品、價格親民的藝術家原作、跨界合作的時尚產品、旅游景點紀念品是目前最受中國藝術消費人群關注的板塊。而且從價格來看,僅有不足10%的消費者能接受5000元以上的定價。
“藝術創作與傳統工藝的產業化并不矛盾。傳統工藝的振興不能‘孤芳自賞,一味地去宣傳技藝,思維固守,倒不如著手開拓大眾消費的市場,讓民眾通過實用,進而引起他們對于藝術和技藝了解的興趣,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普及。”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表示。
更有觀點認為,現在政策有了,但傳統工藝要想通過“親民”的路線走得更遠,關鍵點仍在于從業者觀念的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原創、增強創新創造的活力等等為發展“保駕護航”亟待解決的問題,既要求行業逐漸形成自律氛圍,也需要產業鏈條上各方進行后續的逐步落實。而如何“落地”是業界最為期待的。
業界如何解讀
傳統工藝美術做文創產業,融入大眾藝術生活消費,實際上,近年來博物館文物衍生品的熱賣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典型。而工美行業內“試水”這一市場的例子也是越來越多。不過長期以來,提到工藝美術,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還是私人作坊,或者是旅游紀念品。在大眾的認識仍有局限、行業經營的現代企業管理意識還有待提高的前提下,傳統工藝美術行業該如何著手,重構發展路線?看看業界人士是如何理解的。
學會﹃兩條腿﹄走路
唐克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原副理事長)
此次的“計劃”我認為至少有兩個重點值得關注:一是培養年青一代,要有工匠精神,在學習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二是提倡傳統工藝要進入現代生活。這是很對的,既是傳承的本質,也是一種進步。
當然也必須看到,有的傳統工藝門類通過轉變觀念、進行創新,可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實用品,但有些門類依然是比較難體現出實用功能的,比如玉雕、石雕、木雕等,由于原材料比較貴重,且工藝復雜,它們更多的是作為空間裝飾,或者是進入收藏領域。再加上現在中國手工藝行業的人力成本已經很高了,這樣的門類通常流向的是高消費人群,更像是“奢侈品”,真正要走進大眾生活比較困難。
因此,借助“計劃”這樣的契機,應當提倡業界學會“用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努力去做好手工技藝,另“一條腿”就是要利用現代科技,去設計、生產、加工出適合現代人審美的生活用品。
前些年中國陸續有高校開設了工業設計、現代設計的專業,一個主要初衷就是要解決“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然而,由于缺乏傳承功底,逐漸就變成了轉而都去學習國外。據我所知,在此次“計劃”公布之前,國務院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意見中,也指出不同的領域要互相交融,開發新產品,我覺得這是一個發展大方向。留存下來的古代文明我們只能欣賞,照搬進現代生活不大可能,傳統工藝要想貼近生活、有市場意識,還是要跟上時代步伐。我們現在亟待解決的一個重點不是工藝技術的問題,而是設計的問題,是如何與“民族風”相結合的問題。
另一方面,多年來由于業界不夠重視利用科技、工業生產的東西,科技水平和加工上不去,最后反而影響了進入市場。比如曾有繡娘告訴我,現在她們做刺繡用日本進口的底布,質地很好、很透,相比之下,中國生產的質量就很一般,顏色偏灰暗。再舉一個例子,中國是陶瓷大國,但在有些實用品的打造上,一些細節的東西甚至比起國外還有差距。
無論手工藝人、企業還是消費者,在走向大眾消費市場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去認為只有純手工的才是好的。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多手工藝人沒有了積極性,不愿意做;而人工越來越貴,又讓純手工的東西與大眾有距離。其實,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機器,是完全可以解決這樣的矛盾,讓工藝美術貼近大眾消費的。比如竹編中的竹絲制作,既然人工相當費時費力,為什么不考慮用機器來操作?不過我曾經去過最基層的企業,談到借助機器生產,他們自己都有點兒不好意思。我認為這樣的觀念是應該轉變的,雖然農耕社會靠的是手工,但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始終與當時的科技發展相結合,今天的我們為什么不能去合理運用?只要這個過程中你堅持用心去守住就好,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發展的。
融入生活需要研發精神
王然(中國工藝(集團)公司董事會辦公室主任)
工藝美術是創意產業,此次的“計劃”是從國家層面上對行業出臺了一個具體的發展規劃,包括意義、要求、振興目錄、擴大傳承人、培訓、理論研究等等。可以說,其從產業的傳承、發展、產品等方面都對傳統工藝提出了橫向與縱向的要求。作為央企,我們對于此次的實施計劃非常關注,不僅將它視為國家政策一直在進行學習、研究,近期還計劃跟工信部、財政部等部委聯系,尋求可以盡快落地實施的方面。
文化是對外交流的重要部分,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過去在對外交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強調精神、教育理念層面的東西更多一些,比如詩歌,比如辦孔子學院。相比之下,傳統工藝美術是實體的東西,體現的是人們對精神層面的理解,有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其他一些國家,工藝美術可能只是當地人謀生的一種方式,但在中國卻是一門藝術,這是中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的特點。不過以往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國外對此并不夠了解。
現在國家鼓勵企業和行業傳承傳統工藝文化,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而將傳統工藝融入到其他產業中,提高普及性,這也是一種文化宣傳。必須承認,企業也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我認為與文化普及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因為理解文化才會消費產品。讓傳統工藝貼近現代生活,之前我們也做過類似嘗試,比如跟機場貴賓廳合作,以景泰藍工藝進行裝飾裝潢設計,呈現出來的效果不壓抑,栩栩如生,類似這些都是探索的方向。現在我們看到的工藝美術作品通常小而精,且價格不菲,做藝術品與做產業不一樣,要讓小眾的東西走向大眾,怎么去讓大家接受并喜歡?舉個例子,傳統景泰藍的碗如果放到現代生活中提倡實用性,其實是感覺有點格格不入的,而且它不能放微波爐使用,那么能否進行改進,在著重實用的同時,只要將元素融入進去就可以?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探索、進行相關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大眾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認識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比如現在的旅游產品是工藝美術品;G20峰會、APEC會議的國禮也是工藝美術品,這讓大眾往往難以分清當中的價值高低。什么值得買,什么才是真正有當地特色的?不少人對于行業和傳統工藝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想像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