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祎


室外,鳥語花香,春風溫和;室內,12位中國20世紀藝術才子的作品正上演一次“大聚”,更有其中數位的后人來到這里,睹畫思情,與觀眾一道憶舊時……
日前,“光華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在北京勢象空間開幕,帶來了衛天霖、吳大羽、張光宇和張正宇兄弟、丘堤和龐薰琹夫婦、沙耆、祝大年、張仃、古元、吳冠中和蘇天賜共12位中國20世紀重要藝術家的作品。更為難得的是,展覽還呈現了記錄藝術家人生片段的珍貴老照片、書信、文章,出自藝術家之手的印章、工藝美術作品以及藝術家的收藏品等。豐富的展品讓昔日的一段段藝術年華近在眼前。
此次展覽由勢象空間主辦,勢象空間創始人李大鈞擔任策展人,并由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協辦。在展覽正式開放前的媒體見面會上,李大鈞先生介紹道,此次展覽的名稱取自《尚書大傳》中的古語——“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偶然的是,原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就位于光華路,而此次展覽中有7位藝術家都與中央工藝美院有關,故也可通過展覽了解該院初期一些畫家的創作情況。他表示,展覽不是對這12位藝術家的評價,而是懷著敬意的追憶,展覽更是一個開始,期待著接下來能有機會展現更多20世紀中國藝術大師的風采。
展覽展出的作品涵蓋風景畫、靜物畫、人物畫、動物畫等,也有漫畫和抽象作品,呈現出包括油彩、水墨、水彩、工筆和鋼筆在內的多種創作手法。看每一幅作品,都像聽一堂有趣的藝術課,令人受益匪淺。除畫作外,您還會在展廳中發現一些有趣的物品,比如祝大年收藏的魚盤、衛天霖從日本帶回來的高爾夫球桿、球桿包和木劍;也能讀到留存了藝術家日常情感的文字,比如張仃寫給張光宇的書信、蘇天賜的文章;更能從立體的展品中感受到藝術家的多才多藝,比如由龐薰琹于1941年設計、2016年日本制作的傳統大漆漆盤;而張正宇的《貓三幅》,讓人大呼可愛之余,更傳遞出藝術家的溫柔。
要看透這場展覽,就像翻開一本厚厚的追憶錄,因為一件展品關聯的往往不只是個人的思想,而是許多人的邂逅、許多年的時光、對一個國家甚至幾個國家的探索。如果您想看一場學術嚴謹、文獻頗豐,同時又飽含情懷,能將自己真正帶回到那個純真、熱情年代的“老畫展”,便走一走這條“光華之路”吧。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