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金帥,鄭敦勇
(湖南科技大學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神經網絡的電離層VTEC預測模型*
尚金帥,鄭敦勇
(湖南科技大學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湖南湘潭411201)
電離層的總電子含量VTEC是主要的電離層特征參數,它的時空變化對通信、定位、雷達、導航等無線電系統有重要影響。基于神經網絡和誤差補償技術,分別構建了區域電離層總電子含量VTEC的預測模型(BP-DPM),并著重分析了這一類預報方法的性能。據統計分析,在6個時段內,BP-DPM模型的精度比傳統多項式模型(2-DPM)提高了26.0%.
電離層;VTEC;神經網絡;誤差補償
電離層總電子含量VTEC是描述電離層的最重要參數之一,準確地預報VTEC對于提高測量定位精度、深入認識電離層結構和變化規律、推動相關科學的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的發展,意義重大。近年來,大量國內外學者利用神經網絡預測電離層VTEC,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Habarulema等利用BP神經網絡(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建立單站的VTEC預測模型,并進一步擴展到基于多站的區域VTEC預測模型。考慮廣義神經網絡(GRNN)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較強的預測能力,范國青等提出了基于GRNN的VTEC預測模型。Rajat等利用遞歸自適應神經網絡(adaptiv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在印度的不同地區建立了VTEC的預測模型,以及其他一些基于神經網絡的電離層VTEC預測模型。本文利用BP神經網絡融合多項式模型(two-dimensional polynomial ionosphere delay correction model,2-DPM),結合湖南省的CORS數據,基于誤差補償和神經網絡技術,建立了一個區域電離層VTEC的短期預測模型(BP-DPM模型)。
用于建模和模型檢驗的數據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來源于湖南省的CORS數據,以及根據CORS數據和測站位置信息、利用相位平滑偽距方法提取相關的電離層數據,即包括穿刺點(IPP)的經緯度、觀測時間、VTEC值(近似真值,文中稱為真值)等;第二部分是根據第一部分數據建立區域電離層多項式模型后,經過計算得到的VTEC的多項式模型預測值。為了比較新提出來的BP-DPM模型和2-DPM模型的預測性能,在模擬結束后,分別計算了其均方根誤差(RMSE)、絕對誤差(Eabs)、相對誤差(Erel)、相關系數(ρcor),具體的公式如參考文獻[6]中所示。
整個區域電離層VTEC預測模型的建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3.1 電離層VTEC提取
根據測站的CORS數據和位置信息,利用相位平滑偽距方法提取電離層VTEC數據,包括穿刺點(IPP)的經緯度、觀測時間、VTEC值(近似真值,文中稱為真值)。其中,采用雙頻GNSS接收機在基準站上同時進行載波相位測量和偽距測量,聯合載波相位觀測值和偽距觀測值,可以精確求出該觀測時刻GNSS信號路徑中(測站至衛星)的總電子含量VTEC,即獲取電離層延遲信息量,具體的獲取流程詳見參考文獻[6]。
3.2 建立區域電離層二維多項式模型
近年來,區域電離層二維多項式模型被廣泛應用于模擬區域電離層TEC時空變換,以及在廣域差分系統中建立電離層動態模型等方面。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在實際應用過程中,2-DPM模型較大的缺點是,其與觀測數據的分布和密度有很強的關系。在觀測數據稠密的區域,2-DPM模型能改正或消除80%的電離層延遲誤差,但是,在觀測數據稀疏的區域,該模型將很難保證模擬精度,在那些觀測極少的區域,2-DPM模型的預測值甚至會出現負值。
考慮到研究區域內的觀測數據比較稠密,所以,把二維多項式模型作為參考模型進行相關研究。根據提取的電離層數據,建立區域電離層二維多項式模型,并計算VTEC值,然后利用式(1)計算每個穿刺點(IPP)的2-DPM模型對VTEC的預測偏差,即:

式(1)中:VTECture為穿刺點處的VTEC真值;VTEC2-DPM為穿刺點處的2-DPM預測值。
3.3 建立BP-DPM模型
本文提出的電離層BP-DPM模型的流程圖詳見參考文獻[7],包括了相應的輸入參數、輸出參數、最終的VTEC預測輸出值等。其中,輸入參數為太陽時角差△S、太陽時角差平方△S2、緯差△φ、太陽時角差與緯差的組合△φ·△S、太陽時角差與緯差平方的組合△φ·△S2、緯差平方△φ2、緯差平方與太陽時角差的組合△φ2·△S、緯差平方與太陽時角差平方的組合△φ2·△S2和2-DPM預測值VTEC2-DPM,輸出參數為多項式模型的偏差預測值△VTEC/△VTECpred,最終的VTEC預測輸出值為VTECpred。當BP-DPM模型中的神經網絡訓練結束后,利用訓練好的神經網絡和檢驗樣本,能先得到多項式模型的偏差預測值△VTECpred,然后與2-DPM預測的VTEC值相加,則得到最終BP-DPM模型的VTEC預測值VTECpred。具體的公式是:VTECpred=△VTECpred+VTEC2-DPM.
利用湖南省2015-11-19的74個CORS站的數據,對本節提出的區域電離層VTEC預測模型進行了模擬、驗證和分析。由于數據比較多,且電離層VTEC隨時間變化比較大,所以,從1 d中抽取6個時段來研究,即00:00—01:00UT,05:00—06:00UT,09:00—10:00UT,13:00—14:00UT,17:00—18:00UT和21:00—22:00UT。
在實際工作中,先提取每個時段的電離層VTEC數據,并針對每一個時段利用少量均勻分布測站的數據建立2-DPM模型,用均勻分布的7個站觀測數據建立2-DPM模型。然后,剔除參與2-DPM模型建立的7個測站,針對每一個時段模擬BP-DPM模型,用均勻分布的51個站的數據建模,然后用剩余測站的數據檢驗和分析模型。
按照第3部分的步驟模擬相應的數據,然后用誤差分析方法分析模擬結果。結果顯示,對于2-DPM模型而言,在傍晚(17:00—18:00LT)、晚上(21:00—22:00LT)、凌晨(01:00—02:00LT)預測精度比較高。在這3個時段內,2-DPM模型的預測均方根誤差在0.53TECU左右,因此,基于神經網絡的BP-DPM模型對2-DPM模型偏差的補償比較少。本文中將預測偏差的均方根誤差(RMSE)作為衡量模型精度的主要參數,則相應的BP-DPM模型的預測精度相對2-DPM模型提高得比較少,平均只提高了7.5%.而在清早(05:00—06:00LT)、上午(08:00—09:00LT)、中午(13:00—14:00LT)這3個時段,2-DPM模型的預測精度相對比較低,因而BP-DPM模型的精度提高明顯,平均提高了21.0%.由此也可以推斷,在太陽活動強烈的時段內,BP-DPM模型比2-DPM模型精度高,BP-DPM模型對2-DPM模型誤差的補償效果也比較明顯;而在太陽活動較平靜的時段內,由于2-DPM模型的精度已經比較高了,所以,BP-DPM模型對它的誤差補償效果一般。這種現象也進一步論證了電離層VTEC的變化與太陽活動情況密切相關。
另外,在6個時段內,BP-DPM模型的平均RMSE為0.571 8TECU,平均絕對誤差為0.410 2TECU,平均相對誤差為6.261 6TECU,平均相關系數為0.966 6;相應的2-DPM模型的這些誤差參數的平均值分別為0.781 2TECU,0.594 3TECU,7.861 7TECU,0.931 6.根據統計分析,在6個時段內,BP-DPM模型的精度比2-DPM模型提高了26.0%,這進一步說明本文提出的BP-DPM模型不僅精度比較高,而且穩定性比較好。
本文結合傳統的區域電離層二維多項式模型(2-DPM),利用誤差補償和BP神經網絡技術建立了一個區域的電離層VTEC短期預測模型(BP-DPM)。其中,BP-DPM模型的輸入參數包括穿刺點(IPP)相對區域中心點的緯度差、太陽時角差、穿刺點緯度差和太陽時角差之間的一些組合、2-DPM模型對VTEC的預測值。利用湖南省2015-11-19的CORS數據,對提出的新模型進行了仔細的驗證和分析。根據模擬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在我國湖南省區域,BP-DPM模型的預測精度比2-DPM有顯著的提高;②在所研究的中國區域內,傳統的2-DPM模型進行電離層延遲改正時,具有相對比較大的偏差,相比較而言,提出的BP-DPM模型則具有較小的預測偏差,且其預測性能非常穩定。
[1]Habarulema J B,McKinnell LA,Cilliers P J.Prediction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otal electron content using neural networks over SouthAfrica.J.Atmos.Sol.Terr.Phys.,2007,69(15):1842-1850.
[2]Fan G Q,Wang W,Xi X N.Modeling of ionosphere VTEC usinggeneralizedregressionneuralnetwork.Acta. Geod.Cartograph.Sin.,2010,39(1):16-21.
[3]Rajat A,Bijoy R.,Sivaraman M R,et al.Prediction of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using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with in-situ learning algorithm.Adv.Space Res.,2011,47(1):115-123.
[4]Leandro R,Santos M.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regionalverticaltotalelectroncontentmodeling. Stud.Geophys.Geod.,2007,51(2):279-292.
[5]Pajares M H,Juan J M,Sanz J.Neural network modeling of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tent at global scale using GPS data.Radio Sci.,1997,32(3):1081-1089.
[6]聶文鋒,胡伍生,潘樹國,等.利用GPS雙頻數據進行區域電離層TEC提取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4,39(9):1022-1027.
[7]Hu W,Zheng D Y,Nie W F.Research on methods of regional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Survey Review,2013,46(336):167-174.
〔編輯:白潔〕
P352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4.031
2095-6835(2017)14-0031-03
湖南科技大學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01612649011);空間信息智能感知與服務深圳市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2015C11508);特殊環境道路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kfj1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