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玉,周宇洋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河北涉縣宋家村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研究
李鑫玉,周宇洋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河北邯鄲傳統村落眾多,空間形態極具地域特色。文章以邯鄲市涉縣關防鄉宋家村為例,從區域環境、村落空間形態、村落空間特色3個方面對宋家歷史文化名村的空間形態進行研究,并總結了宋家村傳統村落空間特征。
宋家村;傳統村落;空間形態
地區文化特色明顯的傳統聚落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遺存,地處河北、河南、山東、山西4省交界的邯鄲地區保留了眾多傳統村落,歷史悠久,因于地域環境的特點,村落布局,空間形態以及建筑形式有別于河北其他地區,獨具特色,并發展保留至今,先后多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作為2012年第一批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邯鄲涉縣關防鄉宋家村,保留了眾多清代建筑,民國時期建筑,傳統的村落格局發展演變至今,形成了獨特的空間形態[1]。
邯鄲涉縣位于太行山東麓(圖1),交通便利,宋家歷史文化名村隸屬涉縣關防鄉,位于涉縣東南部,距縣城40 km,南與東瓦池村相鄰,北與蘇劉村交界(圖2)。

圖1 涉縣簡圖

圖2 宋家村區位圖
1.1 地形地貌
邯鄲市背靠太行山脈,橫跨華北平原,具有鮮明的地形地貌特征。太行余脈盤亙在涉縣全境,使得縣內地形復雜,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宋家村位于太行山脈東南低山區,由于歷史上發生過小型地震,村內地質結構較為復雜。村莊依山傍水,地勢南低北高,河流谷地穿插其中,山間谷地大多有小塊梯田,以利農耕,清漳河上游支流自北向南繞行村莊形成了“弓”字形河道,宋家舊村在古河道的環繞之中,房屋分列河流兩岸的山間谷地,古河道及其支流將村落分成了3部分,村莊整體呈現負陰抱陽,龍脈清晰的自然格局(圖3)。

圖3 村莊概貌
1.2 氣候環境
邯鄲屬于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區,是處于溫帶的典型的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但是邯鄲東西地區由于地形差異很大,所以氣候差異明顯,西部山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年平均降水量較多。西部的涉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氣溫在12.5℃左右,平均年降水量540.5 mm,其中7、8月份降水強度最大,是洪澇多發期。氣候條件對村落布局以及民居建造都會有所影響,需要綜合考慮防水、隔熱、采光、通風等多方面因素[2]。
1.3 人文歷史
宋家村建村已有600余年,據記載先祖宋馬于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起先由于有兩顆高大茂密的古槐樹,起村名為槐樹村,后因村內居民皆姓宋,遂更名為宋家村,沿用至今。清嘉慶年間(公元1799年)涉縣志記開始出現有關宋家村的記載,1984年,涉縣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宋家村開始隸屬關防鄉至今。2012年6月26日,宋家村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17日被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宋家村是典型的家族式村落,老村位于村落中心,大多是清代民居遺存,民居以傳統的四合院為主,依托山勢,因地制宜。村落傳統格局是經過多年演變而來的,隨著人口增長、戶數增加發生自然擴張,從而引起格局的不斷變化,古色古香的胡同、街巷在民居中交錯,記錄著傳統村落的歷史變遷。
2.1 整體平面布局
同邯鄲西部大多數傳統村落一樣,宋家歷史文化名村是典型的家族式村落,村中只有宋、郝兩姓,多為宋姓,郝姓只有一戶,宗族文化直接影響了村落的整體布局,村內多是以祠堂為參照的建筑組團。
宋家村坐落在太行山脈南端山谷,溝嶺交錯,村落發展以來,人們基本是逐水而居,村落的整體形態呈現南北走向的帶狀,清漳河上游支流自北向南在村莊中繞行形成了“弓”字形河道,在河流走勢和周圍山勢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現在的村莊形態,從民居的平面分布來看,宋家村舊村位于村落空間的中心位置,亦是河道的轉彎處,村落以舊村為基礎向東北、向南發展,河流將村落分成3部分,逐漸形成現在的村莊形態(圖4)。

圖4 宋家村平面圖
村落的整體形態除受到宗族法制的觀念性影響,還會受到諸多自然環境的影響,例如水文、氣候、自然山勢等因素的影響。山區村落相比于平原村落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更大。宋家村舊村的整體結構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房屋依托山勢,無論是整體聚落形態,還是街巷空間和建筑單體都很好地保留了原有尺度,整體形態完好,空間環境變化豐富。隨著村落的不斷發展,民居建造更多地利用了山地環境,依山而建,與周圍環境十分契合,村落不斷發展擴大成塊狀組團[3]。
2.2 建筑組群
建筑是構成傳統村落空間的最主要因素,集中體現著傳統村落的特點,建筑之間的組合形式也同樣是村落空間形態構成的主要方式。涉縣宋家村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區建筑特征,傳統的四合院形式;屋頂形式有雙坡形式和平頂形式,其中雙坡形式是古村一直留存至今的屋頂形式;建筑材料主要以當地石材為主,抗風化能力強,所以許多房子可以保存下來;立面風格呈現典型的北方民居結實穩重的特點。山區的傳統村落在形成的過程中,建筑組群會靈活的結合地形,所以形成的建筑組團在開間、面闊、層數、建筑形式等諸多方面各不相同。
宋家村的民居院落與北京四合院有很大區別,北京四合院往往用地平整、日照充足、院落規矩方整;而宋家村由于位于山區,地形的起伏變化,民居院落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依山就勢,很少有正南正北的朝向且院落較小,隨著山勢排列(圖5)。建造住宅院落時,房屋一般隨著道路布置,邊角位置不足以設置主要用房時則以附屬用房填補,組團內建筑排列十分密實,遇到水系時,由于水系對于整個村落有十分重要的風水作用,所以房屋建造也不會破壞水系。

圖5 院落空間
2.3 街巷空間
街巷空間是伴隨著傳統村落產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家村擁有形態和傳統風貌保存完整的歷史街巷10條,總長850 m余,分別是當中胡同、燈棚胡同、街口胡同、大街門胡同、佛爺殿胡同、西院胡同、前橋街胡同、戲樓胡同、街口胡同、東坡胡同。街巷路面大多是石板鋪路,只有東坡胡同是水泥路,各街巷高低錯落、縱橫交織,奠定了宋家村空間形態基礎(圖6)。

圖6 街巷空間
宋家村在古村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街巷越來越多,展現了村落空間生長的主要脈絡。主要街巷主導著村落形態,連接著村落的中心空間;而聯系著主要街巷和建筑組團的是曲折狹窄、界面豐富的分支交通,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建筑組團內部,還有聯系院落,小的節點空間的生活性巷道,通常小于1.5 m,十分狹窄。雖然在村落的發展過程中,會根據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街巷進行一定系統的調整和規劃,但由于山地地形和水系的原因,街巷道路還是存在一些隨機性。受地形的限制,也會產生許多不利風水的空間,一般通過建造小巧靈活的附屬用房,種植花草樹木等方法彌補風水,村落的街巷空間也因此古色古香,豐富多彩。
2.4 主要建筑
宋家村村落建筑是典型的合院式,坡頂和平頂組合,在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了許多歷史建筑特征,主要以清代民居為主,除了民居建筑還有廟宇、祠堂等。
古民居依地勢而建,以傳統四合院,磚瓦結構居多,其中比較著名的院落——舉人府,保有古代的廣亮門,之外還保有旗桿、拴馬石以及有大閣扇、木刻、精雕大門樓,主房部分是木制板棚樓,有會客廳、議事廳、生活住宿部分,布局整齊合理,風格獨特,多處有做工精細的紋飾圖案。
村落內的廟宇建筑也同樣豐富多彩,如佛爺殿、關爺廟、龍王廟、送子觀音廟、山神廟、土地廟、送子奶奶廟等,建筑形式獨特,碑刻較多。其中佛爺殿始建于明朝萬歷30年,碑刻記載了宋家村的建材歷史,后經多次重修,有著傳統的文化特色。宋家祠堂建于清代,精致素雅,祠堂內有宋氏家譜。
民居建筑結構獨特,文化氛圍深蘊濃厚,其中過庭院是典型的清朝院落,空間藝術性較強。院落入口處是兩層的門樓,建筑高大雄偉,過庭之后是東西下院,之后進二門,再進東西兩上院,整體是由4個獨立式四合院圍合成的合院庭院。其中,每個獨立的院落都設有主房和東西廂房,上院還設置喂馬的空間,院落寬闊,屋宇高昂。住院和庭院之間相對獨立,門窗開啟時兩個院落又互相滲透交融,庭院空間栽樹種花,生機盎然,院落整體體現著古人的智慧,實現著“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4]。
宋家村建村600余年,歷史悠久,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傳統村落空間特色。
首先,在村落選址上,宋家村依山就勢,產生了靈活多變的空間形態。村落的規劃和建造講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山地形態、水系和氣候特征的綜合作用下,加之受當地的風水觀念和農耕生活的限制,村落空間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較小,且營造了舒適度高的生態環境。
其次,宋家村的街巷空間豐富多彩,尺度宜人。村中街巷時寬時窄,曲折變化,狹窄的胡同與開放的廣場空間結合,道路收放自如,張弛有度,毫無壓抑感,又充滿趣味性。
最后,宋家村的村落空間地方特色明顯。例如那兩棵高大茂密的古槐樹,舉人府、過庭院等歷史建筑遺存都是村內老人、孩子津津樂道的事情。這些具有標志性的村落空間不僅作為物質形態傳承著村落文化,也在精神方面影響著當地居民。獨具特色的村落空間使得村落形象更加飽滿生動。
傳統聚落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邯鄲西部山區保留了許多明清傳統村落,因發展相對緩慢,舊時的傳統民居和空間形態都得到了較為完整的傳承,涉縣宋家村作為第一批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村落之一,其傳統的空間形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經過長久以來的歷史沉淀,村落空間不斷發展變化,村落的布局、民居的組合、街巷的營造等方面不僅具有北方村落的特點,還呈現出自身發展的獨特魅力[5]。
[1]降向端.冀西山地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發展的空間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58-65.
[2]李玥.基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邯鄲地區傳統民居聚落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5:21-24.
[3]邢佳.邯鄲西部山區傳統村落空間解析[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6:9-13.
[4]賈夢萍.邯鄲傳統民居大院的空間形態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6:44-48.
[5]范霄鵬,鄭一軍.村莊整合建設的兩類依托:社會結構與資源利用方式[J].南方建筑,2014(2):51-54.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Form in Songjia Village
LI Xinyu, ZHOU Yuya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andan city, Hebei province, and the special form ha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akes Songjia village in Shexian county, Handan city as an example, researching the special form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space form and spatial feature,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al feature of Songjia village.
Songjia village;traditional village;special form
TU241.5
A
李鑫玉(1991-),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及其理論。E- mail:7758556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