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外國語學校 朱亮靚
生本課堂應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核心
浙江省江山外國語學校 朱亮靚
“生本課堂”是一種新提出的教學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生本課堂”營造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這些都體現了讓學生通過“自我體驗”來學習的過程。有的學生說:“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看,我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其中,我會明白。”這也許就是“體驗”的奇妙所在。
“135”課堂教學模式;生本課堂;數學體驗;能力發展
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或理解,自我體驗正是一種心智活動。多年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傳授式、封閉式的,教師以“滿堂灌”的方式取代了學生思考,剝奪了學生用心感受和自我體驗的權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目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個是流于形式,教學追求“表面熱鬧”,有的教師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課件而砍掉了本該由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忽略了學生體驗的過程,使學生成了觀眾,另一個是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外化作用,而忽視學生學習的內化過程,為了創造教學氣氛,完全由教師安排教學程序,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做好一切準備,無需學生更多的思考和經歷數學的體驗過程,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茫然被動的狀態,只為教師的教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不能在內動力的驅動下自我發展。
本人在一所高質量的農村學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見下表:

數學學科學習興趣調查結果統計表
我們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七年級勉強達到“及格”,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低,近乎減半。因此,本人就如何預設、開設“生本課堂”;如何設計和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如何發展學生的能力進行了實踐、思考和研究。多年來有了一些體會和想法,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探討一下。
1.是否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生本課堂”要求教師在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基礎上,設置問題情景,引發認知沖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戰,激發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興趣,從而讓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不僅要看學生積累知識的量,更要看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中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多少知識是通過自己探究建構的。因而學生有無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課堂”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
2.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生本課堂”追求三維目標的整合,即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線,分層落實,面向全體學生;以過程和方法為核心,啟發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以情感和態度為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發展。而積極的情感體驗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不斷的成功和進步之上,因此教師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是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前提條件。
3.是否使課堂教學保持有效的互動
生本課堂的教學過程是認知建構、師生互動、情感體驗多向交流的過程,評價一堂課是不是高質量的課,教師能否使課堂保持有效和深層互動是一條重要指標。評價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判斷:是教師擁有“言語霸權”還是“民主協商”?是“先教后學”還是“先學后教”?是“示范模仿、講解接受”還是“自主探究、參與體驗”?是教師的“包辦代替”還是學生的“自主建構”?是僅重視“知識結果”還是“過程與結果”并重?
我們對“生本課堂”的評價指標進行解讀后發現,“生本課堂”的核心和靈魂就是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我體驗、有效互動和能力發展。
一般情況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預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自我體驗和能力發展,構建高效生本課堂。
1.參與知識的生成體驗,促進自主建構能力的生成
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存在連貫性,是知識生成的有效基礎,一個好的教師通過設計一種讓學生感到無憂無慮的空間,一種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體驗的空間來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生成過程中的探究體驗來促進知識的有效生成,是促進學生建構能力生成的基礎。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這一課時,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先讓學生欣賞一些雄偉壯觀的建筑物圖片,讓學生從這些建筑物圖片中感受數學幾何的奇妙與美麗,接著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相似三角形“邊”和“角”的關系,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演示感知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同時讓學生觀察一大一小的三角板,再動手剪出相似三角形,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促進學生自主構建能力的生成。在學生的參與體驗中,將學生動手實驗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將會給學生一種全新的認識——實驗結果可信,媒體演示直觀,讓學生能夠更熱情地參與,同時更真切地體驗,以此給學生創造一個舒適、愉快的學習氛圍,使之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2.參與知識的過渡體驗,促進遷移能力的生成
數學知識比起其他學科來說更具有系統性、序列性、邏輯性,很多新知識都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出發,找準那些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發展智能的最直接、最具影響力的智能基礎,促使學生用心體驗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溝通數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讓學生在體驗中促進問題的聯想和知識的遷移能力。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概念課教學中,不是直接給出定義,而是讓學生參與到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知識的過渡體驗中,讓學生從形式上、結果上體驗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認識到二元一次方程是方程的發展過程,是類比的思維體現,由此產生對知識的遷移。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把握關聯知識點,讓學生參與關聯知識點的過渡體驗,是促進學生遷移能力生成的重要途徑。
3.參與“矛盾點”突破體驗,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要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真諦,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和學習材料進行比較研究,以引起學生內部的認知矛盾沖突,精心設置矛盾沖突,學生在沖突中質疑、在沖突中探究、在沖突中發展,從而使數學學習內容變得生動而有趣,使學生的數學思考變得全面而深刻,最終使數學教學的課堂成為學生發展自我的平臺,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目的。
例如,如圖:在△ABC中,∠ACD =2∠B,AD平分∠BAC,CD⊥AD于D。求證:AB=AC+2CD。

(1)讀題,說一說目前獲得線段和有哪些方法?在本題中你準備用什么方法?理由是什么?你碰到了什么問題?(引起學生內部的認知矛盾沖突)
(2)把你解決問題的方案說給你的小組聽一聽,讓大家幫你解決。(讓矛盾處于共享中,充分讓學生體驗)
(3)反思解決過程,找出不能解決的原因,通過該題你獲得了哪些經驗?
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努力運用假設猜測、分析比較、歸納推理等方法,揭露、解決認知矛盾過程,去體驗發現過程中的艱辛和快樂,這種體驗的不斷沉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他們的一種能力——學力。參與問題解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驗,實實在在地體驗過程才是能達到的更高境界。
新的數學課程改革關注學生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我們發現課堂中的體驗是有效的學習方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體驗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不要一口咬定體驗只有“動手”和“親身經歷”一途,每個活動體驗點、每個能力體驗點都能設計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細節,而每個細節設計中體現的都是教者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上,我們的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培養學生能力的“體驗點”,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