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蔡橋初級中學 孟令生
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江蘇省濱??h蔡橋初級中學 孟令生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支架”,引領他們主動建構知識。本文主要闡述了情境教學的特點、原則以及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
初中數學;情境教學;有效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生活背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中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愈來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關注他們的潛能發(fā)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引領他們主動建構知識。
1.境美
教師以美的語言、美的手段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展現美的內容,教師要挖掘數學之美,讓學生感受數學中蘊含的數學美。美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2.情切
教師營造形象生動的場景,將情感融入教學內容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驅使他們投身于學習活動中。教師要以情感為手段開展系列活動,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3.意遠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聯(lián)系起來,激起學生的積極情緒,豐富學生的認知,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激起學生的想象,拓展了廣遠的意境,推動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1.趣味性
情境的內容要生動形象,讓學生感受真實、親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的形式要新穎,讓學生產生新奇感,深化為內在的發(fā)展需要;情境要有獨創(chuàng)性,富有吸引力,讓學生愛看、愛思、愛問。
2.探究性
情境要具有探究性,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引發(fā)學生的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情境要具有可接受性,要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經驗;情境要具有針對性,能反映學科特點,讓學生圍繞目標進行廣泛的思考。
3.科學性
情境所選擇的材料、創(chuàng)設的活動要科學合理,有一定的真實性,要遵循事物運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背景信息符合現實生活場景,數學信息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思維發(fā)展,問題要圍繞既定的數學知識而設計。內容表述要科學,不可含糊不清。

1.有效預設
(1)預設問題。精彩的預設,能喚起學生的共鳴,引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要備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預設一些有效的問題。如在《合并同類項》的教學中,教者出示學校的總規(guī)劃圖(如右圖),提出問題:“你能計算出這個學校的占地面積嗎?”有學生分別求出教學區(qū)、操場、活動中心、圖書館的面積,得出總面積為也有學生將規(guī)劃圖分成兩個長方形,繼而求出總面積為學生發(fā)現有三個答案,應該都是正確的,都想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教者適時指出:“這三個代數式都表示學校的總面積,是恒等的,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讓我們一起學習《合并同類項》。”當然,學生會出現一些奇怪的想法,是教師無法預料與感知的,教師不能被這些問題牽著鼻子走,應予以篩選與引導,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展開探究。
(2)用預設問題引發(fā)生成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誘導,促進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如在《有理數的乘方》的教學中,教者根據主題創(chuàng)設財主付長工工錢的情境,產生思考“一個月下來了,為什么說財主付不起長工工錢了?”故事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要根據情境預設一些數學問題,如提出拉面相關的問題:“你知道拉面師傅拉幾次,一碗拉面就可以下鍋了?”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能消除學生對知識的距離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應用的價值。教師不囿于教材,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景。
2.豐富形式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以講授知識為主,數學課堂變得僵化刻板,限制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學習過程是發(fā)現與認識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根據教學目標、內容設計數學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設置懸疑情境。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設置懸疑情境,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將他們引入充滿思考與探究的數學世界。如在蘇教版數學教材中有關于河邊修水泵站,使之到A、B兩村距離最短的問題,這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公理的實際應用,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者將之改編成一道趣味運動會的題目:“從指定地點跑到河邊裝滿水,再提到另一地點,最快者勝,結果數學課代表比體育委員先到終點?!睂W生就會產生疑問,就有了探究的主動性,通過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理解這個問題就變得容易多了。
(2)設置操作情境。學生要親歷數學活動、數學實驗,讓學生動手動腦,在觀察、猜想、驗證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等式的性質”時,教者為學生準備了天平,讓學生通過增減砝碼,理解等式的性質;在學習“等可能性”時,讓學生制作轉盤,體會游戲的公平性;在學習“相似三角形”時,讓學生用一根竹竿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
(3)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體現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如在學習“黃金分割”內容時,教者從建筑、人體比例等方面闡述黃金分割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
3.融入情感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老師,就會喜歡他所任教的課程,就會主動鉆研,理解數學概念。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通過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理解新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朱志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幾點冷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05.
[2]葉杰軍.剖析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的“偽劣產品”[J].小學教學參考,2005.
[3]章飛.數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與途徑[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