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鋒
中國兩位游客不久前在德國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擺出行納粹禮的姿勢相互拍照,他們未曾想到的是,這樣“好玩”的動作實際上違反了德國法律,他們隨即被舉報、拘留,被課以罰款和刑事調查,還成為德國甚至歐洲其他國家媒體競相報道的事件。他們的無知給中國游客的形象抹了黑。
中國與世界日益融為一體,到世界各地旅游也已成為許多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國的平民百姓由此也成為國際關系中活躍的行為者。須知,我們去外國“自由行”途中可能遭遇政治話語的“潛規則”,在被普遍認為政治生活更為自由的美歐國家中,政治自由和政治禁忌常常是密切關聯,遠不止于不問女士年齡、不問別人收入和宗教信仰那么簡單,政治話語禁忌在無形無聲之中監視著你的言行。
政治話語禁忌事關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體系和集體心理的核心領域,對英雄神話的維護或是對歷史黑暗,甚至是歷史罪過的回避。
在維護神話方面,軍隊被作為國家和民族英雄受到敬仰,是國家神話的要素,談論軍隊的暴行便是政治禁忌。比如在法國,阿爾及利亞戰爭問題是持續了幾十年的政治話語禁忌,人們回避談論在那場戰爭中法軍對當地居民,特別是對阿拉伯人實施的虐待和血腥屠殺,法國政府至今沒有對這段歷史正式道歉。
一位研究法國問題的學者說,不僅法軍在阿爾及利亞的行為仍是政治禁忌,談論法國近年來對北非和西亞的軍事干預也是忌諱的話題,因為法國認為那是在行使人道主義,不是暴力。
德國歷史教科書對二戰后蘇聯紅軍對德國婦女的奸淫暴行有大量描述,但很長時間里忌諱談及美國軍隊占領德國后大量奸淫德國婦女的事實,盡管調查估計美國軍人在1945年和1946年之間強暴了約19萬德國婦女,德國和美國官方對此諱莫如深,維護著美軍是“把德國從納粹暴行下解放出來的”英雄形象。
除涉及軍隊的禁忌話語外,歧視女性和少數族群的話語在許多西方國家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尤其在種族歧視方面,歐洲多國社會忌諱談及他們對猶太人迫害的歷史,法國直到1995年才公開對協助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歷史表示道歉,而東歐一些國家至今采取集體回避和忘記的策略。幾年前,德國二戰題材電影中涉及一些波蘭人在德占時期迫害猶太人的內容就曾引起波蘭政府方面的強烈抗議。在德國,歧視迫害猶太人的歷史很久,納粹德國更是登峰造極,成為德國人現今心理深處最大的痛和恥辱,是不愿和不允許觸及的禁區。
在我國公民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密切的今天,國際互動中的政治話語禁忌現象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入國問俗、入國問禁,避免言行犯忌引起誤解,甚至觸犯法律,給自己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法國學者福柯曾言:“世界上沒有一個文化可以隨心所欲。”對學界而言,政治話語禁忌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價值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進行系統和深層梳理,有助于豐富我們對這些國家的知識體系。▲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