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市場咨詢機構益普索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受訪者看來,最令人擔憂的三個問題分別是道德淪喪(47%)、環境破壞(40%)和失業(31%)。有趣的是,道德淪喪并沒有出現在其他25個受調查國家的前三位擔憂中。
這其實是非常有趣和值得關注的。排在前三的兩個問題道德淪喪和環境破壞雖然也和個人有關,但都是相對比較廣泛和社會性的。只有排在第三位的失業是和個人生活直接相關的。這個調查凸顯了中國公眾對于一些相對比較宏觀議題的高度關切,也確實體現了中國公眾的一種社會責任意識。
“道德淪喪”其實是這些年中國社會相對集中的焦點話題,也是公眾一直以來的關切。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和約束人們的規范,它和法律比較起來往往是相對軟性的,是對人們內在精神規范和社會共識所形成的約束。這些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在全球影響力以及綜合實力的提升,公眾對于道德淪喪的擔憂一直以來都是現實的存在。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就經常議論“道德滑坡”的問題。
人們對道德的關切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對日常生活中公德缺失的不滿。人們對于一些在公共場所的不文明現象有著很強的反感,比如闖紅燈、不排隊。這似乎是對國民“素質”不夠的自覺意識,這種關切很普遍。這些年個別中國游客或移民在海外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受到詬病,更強化了這種“素質”的焦慮。
二是對于進入市場經濟之后,一些僅僅關注個人利益、唯利是圖的現象也有很深的焦慮,擔心這樣的狀況會讓我們的社會陷入金錢至上。人們也一直呼喚在法律的約束之下,市場經濟也應有人性和道德的層面。
三是對于一些逃避責任、群體性的道德問題狀況,對職業道德、行業道德的缺失,對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潛規則”的強烈不滿,特別是對于某些應該有更高道德準則的人的道德缺失有很強的焦慮。人們常常擔憂在富起來的同時,這些方面暴露的問題會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總是期望社會向更高的層面上提升。這些焦慮其實是社會對于自身沉淪的擔憂和警覺,也是公眾對于自己社會和自身責任感的體現。這種道德的訴求,既是對社會上一些怪現象或壞現象的批判,其實也包含著自省和反思。
傳統中國的道德意識與現代中國人在爭取富強和發展中的新道德意識,都是我們今天社會的道德基礎。中國人有很強烈的道德關懷和道德訴求,對于今天社會在高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道德問題有著相當清楚的認知,承認在這些年的發展中我們面對著內在的問題和挑戰。這說明人們能夠超越單純的自身利益訴求,對于像道德淪喪或環境這樣的大問題有所關懷并愿意承擔責任。他們這種從更高的角度,對于當下所暴露的問題的認知和擔憂,其實是對于社會和自我的更高要求和期許。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敢于正視自身,敢于面對負面問題,而不僅僅擔憂利益和個人得失,是一個大國前行的必要基礎。對于道德淪喪的擔憂,其實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前行的可能和方向。▲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