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悅仁
出現緊急情況時,我們能否信任無人駕駛汽車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最佳判斷?
無人駕駛技術正在進步,與此同時批評的聲音也越發強烈。這可以理解——把自己的生命交到計算機手上,人們總是不太放心。另外,還有數據隱私泄露、工作機會流失等種種擔憂。
當然,計算機會犯錯誤,它們還會被黑客入侵。所以,計算機的疏忽確實可能在道路上導致交通事故。第一起由研發中的無人駕駛汽車引發的事故已經發生,而且被媒體大量報道。
但是,我們可能忘了,在同一天,由人自己駕駛的汽車也發生了致命的事故,而且每天都有發生。包括計算機在內的基礎設施確實可能存在漏洞,但我們自己的疏忽和不負責任的駕駛行為——比如超速、酒駕、毒駕、開車時發短信打電話——才是最大的不可控的馬路殺手。
有關無人駕駛汽車安全性的很大一部分討論是圍繞這樣一個問題進行的:當出現緊急情況時——比如避免撞上另外一輛車的唯一辦法,就是撞上第三輛車,我們能否信任無人駕駛汽車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最佳判斷?
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佳判斷本身就是一個難以界定的詞,因為從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各不相同。我們只能說,計算機作出判斷的依據是清晰的規則和政府道德委員會的建議,而人類本身大多是靠直覺和經驗,后者不一定比前者更可靠。
關于數據隱私的擔憂,有一定的道理。而對于數據隱私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所在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在中國,人們對于數據隱私的態度更加開放,更愿意把實用性和方便程度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此中國的共享經濟發展得更加繁榮。
各個國家對于數據隱私的態度未來如何發展,目前很難預測。實際上,我們在知情和不知情的狀態下,已經允許了很多App來追蹤我們的行動軌跡。所以,我們總是要在分享數據和獲得方便之間尋求平衡。
至于無人駕駛汽車會不會徹底改變未來的工作版圖,現在下結論也為時過早。
如果無人駕駛汽車普及,首先受到影響的應該是公交車和出租車司機。此外,航空公司、汽車租賃公司和酒店必須改變目前的商業模式。
與此同時,已經出現了一批在為無人駕駛時代摩拳擦掌的公司,比如美國的Tesloop公司,可以提供最遠300英里的長距離、零二氧化碳排放的駕駛服務。他們正熱切期待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
所以,在今天想要完全看清無人駕駛時代的模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想象力總是有限。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信科技進步的力量,并且張開雙臂擁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