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易
【摘要】壓力是當代大學生面臨的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了心理壓力概念的基礎上,列舉了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壓力類型,分析了這些心理壓力對大學生正常生活學習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生應該在教育引導下,建立積極健康的人格,掌握一定的壓力排解技能,以更加成熟的方式應對人生的挑戰。
【關鍵詞】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
一、壓力概述
加拿大生理學家漢斯·塞利首先將“壓力”一詞引入醫學和心理學。心理學指的是壓力通常有三個含義:一是指現實存在的威脅性刺激,即壓力的來源;第二是應對壓力事件的反應,即壓力反應;三是指由威脅性刺激給人的一種壓迫的感覺,即壓力感。通常我們指的是第三個含義,即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威脅的情況下,不能消除這種威脅脫離出來,這時候產生的一種壓迫感覺。一定程度的壓力有助于提高個人生活質量,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但壓力過大會影響到個人的身心健康。
壓力的產生因素包括個體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個體因素是指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因個人獨特的生活經歷和人格特征而產生的不同的感受;外部環境因素涵蓋很多,既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化與發展,而且還包括個人的生活學習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對個人的心理壓力。根據格拉斯通、雷瑟生及卡普蘭等人分別對心理壓力來源的研究,不難得出,現代人心理壓力源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個人生存及安全受到影響或者威脅時產生壓力;
2.由于人際交往需要的缺失而產生壓力;
3.由于個人成就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壓力;
4.單純因為個體因素而產生的壓力。
二、大學生主要壓力類型
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創造21世紀的偉大事業的主力軍,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中心理壓力是大學生出現心理不健康或亞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是指大學生在生活和生活中意識到對外在威脅性情境或事件和內在沖突產生的一直持續綜合心理狀態。產生心理壓力的過程可以分析為:外部環境刺激個人→個人感受從外部環境刺激→個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做出反應。
對于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來說,他們正處于從學生后期到成人階段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標志著他們逐漸的獨立和成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處于不穩定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壓力源便具有特殊性和特異性。下面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類型進行具體分析和討論
1.由于個人安全受到影響或威脅時的壓力——經濟壓力
大學生基本上都不能經濟獨立,需要依靠家里的經濟支援。對于一些家庭條件不錯的學生而言,這可能沒有多大的壓力,但是對于家庭條件一般或者說貧困的學生來說,這方面的壓力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據統計,目前全國高校貧困生的比例已占在校生總人數的近30%,特困生比例為8%~12%。貧困生在高校中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往往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等因素而面臨著比一般大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由于經濟貧困,他們生活上吃的穿的都不如別人,更不敢參加一些需要花錢的集體活動了。這些種種困難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如果不能及時的自我調適,正確應對這些困難,則極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而這種自卑的情緒又總是和他們強烈的自尊心產生矛盾,以致形成嚴重的敏感心理及人際交往失和,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2.由于人際交往需要的缺失的壓力—交往壓力和情感壓力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交往是人類社會特定的社會現象。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和周邊個人或群體之間的相處和交往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主要有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現代大學生交往的困難主要表現為:交往恐懼、溝通不暢、缺乏社交的技巧和態度等。大學生內心十分渴望與人交往,但是不知道該如何做,內心恐懼,有的則是缺乏與人交往的意識或不屑與人交往,這都使得自己陷入孤獨和封閉的境地;有些大學生主動與人交往,但在交往中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和極端化傾向,常常以理想的標準要求他人,一旦發現對方不好的品質就深感失望,對之全盤否定;有些大學生在情感上缺乏理解和尊重,對他人的行為處處挑剔,常常與同學或同一個宿舍的同學發生沖突,由此慢慢產生心理壓力。
3.單純因為個體因素而產生的壓力——個體內部壓力
不同的個性對人的影響不同,如過分追求完美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過于嚴格,希望自己完美無缺,就會無形中給自己埋下了壓力的種子。對自己持過高的要求,脫離自己的實際情況,甚至對自己過于苛求,連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都不放過,結果難免都會給自己帶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擾,產生心理壓力。有的大學生太在意別人對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的評價,又不能客觀看待,一旦遭到批評,就總是悶悶不樂,痛苦很長一段時間,會長時間陷入苦惱,更糟糕的是總是把自己的缺點與其他人的優勢相比,然后對自己更加不滿,產生自卑心理。還有因為對個人形象不滿而產生的壓力,比如對自己的長相、身高等不滿。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很可能內心長期抑郁,不斷自我否定,漸漸的出現自閉、自毀等心理疾病。
三、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策略應對(coping)也稱應付,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被認為是解決心理沖突的自我防御機制。從本質上看,應對是個人在壓力狀態下的自我調節努力,包括認知的、情緒的和動機的行為反應。應對方式根據歸因特點與應對的關系通常分為逃避應對方式、自我調節應對方式和支持性應對方式。大學生面對壓力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研究表明,目前最為有效且實際的方法是總體上以心理調節為主,加上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導機制進行調節壓力。
1.建立自信自強的健康人格
自強自信的健康人格是指一組能夠有效抵消壓力消極影響的人格特質,使個體在面臨壓力和困難時,傾向于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問題,以適應性的情緒其應對,并且努力去解決問題,自主維護身心健康。具有自強自信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能夠在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積極助人,與人友好相處,并由此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更重要的是,自強的人不會被困難與挫折所嚇倒,相反,剛強人格在面對壓力時會做出建設性的處理或反應,他們會努力找到解決壓力的途徑與辦法。面對壓力,這種行為反應可明顯降低壓力反應,減少出現壓力性疾病的可能性。因此,當代大學生要提高抗壓能力,首先應該加強自我修養,培養自信自強的健康人格,以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對生活中的困境。
2.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是指人類對信息和經驗進行組織和加工時所表現出來的一貫和持久的傾向特征,反映出認知結構的個體心理差異,代表著人類普遍的認知活動。認知方式的影響可以遍及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全部領域,它不僅表現在認知過程中,也反映到人的社會性活動和個性心理特征方面。因此,在面對壓力時,大學生具有積極的認知方式,不僅有利于應對各種壓力,更好地解決問題,更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人們的痛苦和壓力通常來自與對世界和生活不合理的看法,或者說通過外物的影響總是對自我進行否定,心里總是持有如“我不如別人”,“我是失敗者”等對自己不自信看法。當代大學生應該注重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目錄改變自己不合理的認知態度。學會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壓力,將適當的壓力轉化為努力的動力,不斷提升自我。
3.學會主動尋求社會幫助
研究表明,社會幫助對處在強大心理壓力下的大學生給予較好的心理保護和援助。有利于幫助大學生緩解壓力。其中大學生個體主觀感知到的社會幫助比實際從社會得到的幫助信息更能有效地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時,主動尋求社會幫助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大學生應該認識到社會幫助的重要價值,要有主動尋求社會幫助的意識。可以主動向一些心理老師或者心理咨詢機構等咨詢,勇敢的提出自己的問題,傾訴自己因為壓力而造成的種種煩惱。與此同時,高校要建立起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社會幫助系統,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其個人發展以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吳銳,李艷.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應對方式與教育對策[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127-130
[2]黃紅清,黃秀娟.大學生壓力源和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7):137-138+144.
[3]高潔.淺析大學生心理壓力源及應對方式[J].新西部(理論版),2016,(24):124-125.
[4]郭曉紅.大學生心理壓力及其應對策略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