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
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到達時,爺爺看著通知書上的“農學”兩字,抱怨:“我們都擺脫農民身份了,怎么孫女又要去種地?”
“我喜歡呀!”我從爺爺手中抽出那張紅色的紙,轉身笑嘻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女生,出生在城市,上大學之前,對農田知之甚少。但我從小就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植物種植的濃厚興趣,讓我對學習農學相關知識埋下了渴求的種子。
進入專業學習后,每個班分配到一塊地,全班同學一起規劃種植蔬菜瓜果;大三還分配到一塊高產田,10月份將冬小麥種到地里,來年五六月收獲,最后根據收獲的總重量進行評比。
這些農學實驗讓我對農學的喜愛之意漸漸變濃。
但真正讓我開始感受到實驗樂趣的,是在畢業設計期間。我的畢業設計題目是《轉基因雜交棉苗期外源基因的時空表達研究》。不怕被人嘲笑,在做畢業設計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現實中的棉花長啥樣,但是實驗的第一步就是棉花的種植。我戰戰兢兢地開始播種,師兄還安慰我說:“棉花很好活的,不用擔心!”
在穴盆中播完種后,我將我的“實驗品”放入培養箱。第一次種總是特別擔心,恨不得分分鐘跑過去看它長出來了沒。如師兄所說,棉花生命力果然特別強,第三天每個盆里的種子基本都已把土頂開了,我的激動之情無以言表,以為實驗成功了一大半。結果沒過幾天,有一組材料的苗相繼倒伏,補種多次也無濟于事。
真奇怪,書上從未提及這個實驗會有倒伏現象,是我的操作有問題嗎?我忍住委屈與焦躁,反復補種棉花苗。一次又一次,看著種子頂開土,長出芽,又慢慢地像著了魔般“垂頭喪氣”,等到的結果使我的心跌入谷底。
之前老師安排的實驗,無論是小麥還是瓜果,都長得很豐碩;而當我自己全程掌控實驗時,結果怎么就不盡人意了呢?我望著“垂著頭”的棉花苗,頭也越來越低,慢慢垂到手臂上,淚水浸濕了實驗服。
師兄拍拍我的肩膀,讓我不要著急,可以查查類似實驗的相關資料。在他的指導下,我才發現,原來這批種子有種土傳病害,每顆種子從娘胎里就帶出莖腐病,易倒伏。而粗心的我卻忽略了這個重大影響因素,走了一大圈彎路。
最終我的畢業設計留下了遺憾,但這使我對實驗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要從每一次對錯誤的反思中,汲取進步的經驗。
做實驗就是對未知事物探索的過程,在得到結果前,一切都是未知數,失敗更是家常便飯。
我和師姐一起負責幫導師提取棉花的DNA。第一次提取時,我只是向師姐討教了實驗步驟,并沒有親自跟隨學習,最后提出來的DNA不僅顏色怪異,還有蛋白質污染,無法進行下一步的測序工作。
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卻得到這樣的結果。那一刻,我感到特別挫敗,精神也受到沉重打擊;我內心雖然沮喪,卻也清醒——實驗不是簡單的幾個步驟,它更需要我們去一步步探討流程背后蘊含的東西。
我沒有立刻找師兄師姐訴苦,而是直沖圖書館查閱文獻。在圖書館查閱完有關DNA提取的大部分信息后,我心中已經大致有數。之后我又上網咨詢行業大咖,驗證猜想。網上專家贊同了我的想法,沒錯,正是β-巰基乙醇的量決定了蛋白質是否能被去除。而提取出的DNA之所以顏色會有褐化現象,是因為棉花葉片組織中的酚類化合物放置時間過長,受到氧化。
無數次嘗試失敗后,我終于學會主動出擊,揪出問題源頭徹底整治,之后的我不但成功學會提取DNA,還在實驗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對實驗的興趣讓我充滿“自主學習”的動力。我不再滿足于課堂上的知識,而是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實驗上,觀察、等待、探究,不怕犯錯,不停反思——這讓我的農學研究之路越走越寬廣。在接觸實驗之前,學習是一種目的,填鴨式學習或死記硬背,知識轉瞬即逝;而之后,學習成了一種方式、手段,我學習,是為了獲取更重要的東西,離這個世界的真相近一些,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