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其
曾幾何時,大學的學生會對我來說,完全是個“傳說中的地方”。有人說,學生會是個好地方,可以接觸不少新鮮事物;也有人認為學生會太麻煩,只會讓你心力交瘁。但我熱衷于挑戰新鮮事物,早在高中時便已明確目標:進入大學,一定要加入學生會。學生會這顆“夢之種”就這樣在我心中落地、生根、萌發。當我上了大學,正式收到學生會的錄用通知時,竟在驚喜之中生出了一絲恍惚:沒想到我真的做到了,像做夢一樣。
殊不知,被學生會錄取后不久,興奮與喜悅就被一系列困難與煩惱代替。我所在的人事部每年開學都要制作一本學生會名冊,將各個部門從部長到干事的照片收集成冊以作紀念。人事部一共10個人,分為3個小組共同完成任務。每個小組都需要一個小組長,由于其他同學都不太愿意做小組長,我便毛遂自薦。但很快,問題便接踵而至:首先是制作名冊需要相應的辦公軟件操作能力,但當時的我對此一竅不通;其次,如何協調小組內部的成員關系與工作任務也是讓人頭疼的事情。在初期,我就遇上了“哎呀,我很忙的,能不能少給我布置工作呀”“我明天有一個社團活動,小組討論改后天吧”之類的情況。
唉,大家都推三阻四,那任務怎么分配下去呢?
學生會的學長學姐們聽了我的煩惱后,給了我兩條錦囊妙計:“不會的可以自學,在大學里本身就需要培養自學的能力。至于大家對工作缺乏熱情,你首先應該考慮自己的工作分配是否合理,其次,你要學會做有魄力的領導,引導大家自覺完成自己的任務。”
于是,我一有時間就研究琢磨辦公軟件,有不懂的就上圖書館借書,咨詢計算機專業老師,請教室友。我的勤懇付出很快得到大家的回應——不少成員從最初的不情愿,到后期主動替我分擔任務。當學生會名冊最終“誕生”的時候,我們激動得差點要哭出來:大學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呀!
我也開始重新斟酌團隊管理、做人做事的技巧。以前,我有任務就直接下發給成員,雙方缺乏必要的溝通。但現在討論任務分配時,我會主動征詢他們的意見,并根據他們的意見修改、完善原有計劃中不太成熟的部分。我們還會不定期地舉行聚餐、出游活動,鞏固組員間的感情。有小伙伴告訴我,之前她覺得我像“一臺冷冰冰的機器”,但后來發現,我其實挺有人情味兒的。自然而然,組員的積極性與熱情也提高了不少。
很多人剛加入學生會,就有著明確的目標:先做部長,然后競選學生會主席。但是我并沒有這么清晰的目標。我幾乎把每一年的學生會時光都當作自己在學生會中的最后一年,唯一想的就是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好,去學著更好地做人做事。
現在我已經大四了,回想當初,我依舊欣賞自己的定位與心態。因為考慮的重點永遠是如何把事情做好,所以我會踏實地完成任務,也因此得到了老師與部長們的信任與支持。每次在我覺得無法再堅持下去的時候,想想老師和部長們對自己的信任,動力又會源源不斷地產生。
假如大一當干事是一個學習的階段,那么到了大二,晉升部長的我則要做更多的事情。當干事時,我貪婪地汲取知識、吸收養分、快速成長;而成為部長后,我就需要絞盡腦汁去協調學生會主席與部門干事之間的關系,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至于當主席的經歷,就更加令人百味雜陳了。學生會主席一職,使我理解了過去無法理解的事情,也教會了我舉重若輕地應對每一天的“突發事件”。做干事與部長時,很多時候我喜歡單打獨斗,但當學生會主席后,我才發現一個人的戰斗遠遠抵不上一支團隊的齊心協力。只有在團隊中,我們每個人的價值才能充分發揮。
要將這種團隊價值最大化地凸顯出來,就需要一位頭腦清晰、經驗豐富的領導者。沒有一個人天生擅長拿主意,擁有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一切皆是日積月累的磨煉造就的。事實上,只要你腳踏實地,付諸行動,受得了委屈,扛得住質疑,必然能在學生會收獲良多,那些高考前曾憧憬的美好都能在這里實現。
(采寫:方 惠 蔡含瑤 顧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