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敏
一群人,分享著同一間教室,卻來自不同專業。
一群人,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卻擁有同一份熱忱。
這樣的大學生活,或許是還未進入大學時的我最向往的。然而學習新聞學專業后,我才發現,每次專業課上,遇見的都是熟悉的面孔,大家交流分享的,都是同一學科視角下的見聞。
幾十人的教室,默契有余,碰撞不足。
也正是在此時,我萌生了再輔修一門學科的想法。我所在的浙江大學,開設了很多輔修課程,選擇什么專業作為自己的輔修專業,成了困擾自己很久的事情。
大二的時候,竺可楨學院下的公共管理強化班開始招生了。這個班和其他輔修學科不同,它招收不同學科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政策分析時,你除了要用上課學習到的公管理論進行分析,還要從自己專業的角度思考,給出和其他伙伴不一樣的答案,而這不正是我所盼望的大學學習生活嗎?
40人的課堂上,你身邊坐著的,都是和你專業不同的小伙伴。這樣奇妙的搭配,一下子吸引了我。
公共管理強化班和一般的課堂教學稍有不同,老師常常提出各種和公共管理有關的選題,讓班里的同學進行討論。在上社會保障課時,何老師提出了“我國要不要延遲退休年齡”的問題,文科的同學搬出社會輿論,提出延遲退休影響社會穩定;法學的同學用了社會保障法,論述了延遲退休必須“小步慢走”的觀點;工科的同學則從科研人才角度支持了延遲退休,留住人才。雖然想法各不相同,但我們仗著退休這事離我們還遠,不切實際地空談著。
何老師搖搖頭:“你們年輕人呀,總是過于理想主義,卻從沒真正實際地用數據算過這些問題的賬。”他邊說著邊給我們一筆筆算起了養老保險繳納額,指出了退休金的變化。通過這些確切的數字,我們才真正理解了國家出臺“延遲退休年齡”這一決策的原因,也明白了熱心人還需冷眼看世界,用清醒理智的頭腦去追尋理想。
除了上課,輔修班還給我們安排了政府部門的暑期實習,而這次我主動承擔了實習期間部門的數據錄入和分析工作——在無數的報表中找尋規律和差異,通過數據分析部門管理的發展和變化,也讓我對在公共管理視角下的組織該如何管理的理解更深一層。
我本身的專業是新聞學,作為一個純文科類專業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總是感性思維大過理性思維,加之對與事件相關的政策缺乏專業知識基礎,往往徒有一副熱心腸,少了深入分析的能力。而學習公共管理的課程,讓我學會“跳”出文科生感性思維的框框。例如,在寫一些熱點事件的新聞評論時,我在政治經濟理論的支持下,不再人云亦云,而開始有了對事件宏觀的認識和自己的思考。
從大二到大四,3年輔修學習,給了我太多的收獲。新聞學和公共管理,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科類別,可以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讓我在思考問題時,既有新聞人的責任意識,又有公管人的開闊視野。
和高中校園相比,大學校園里同學之間的差異性更大了,接觸面更廣了。圖書館里一起自習的同學,一個社團的伙伴,甚至一個寢室的室友,都有可能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而這種不同與不同之間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卻開拓了視野,幫助你體會豐富多元的文化。我們來自不同地方,卻會聚在一片天空下;我們張開懷抱,擁抱這些不同和差異。慢慢地,你會發現在此過程中,你正在汲取“營養”,思想和智慧正在“成長”。
“上課!”
新的課程馬上要開始了,你若問我輔修的樂趣在哪,大概就是像這樣見見伙伴、聊聊世界吧。在開放、包容的課堂上,群賢畢至,擁抱彼此獨立卻又不乏融合交匯的思想。這些思想如潺潺流水匯聚,奔流入海,迸發出澎湃洶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