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摘要: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傳播的視聽藝術形式,融合了文學、戲劇、音樂、電影、繪畫、建筑等現代藝術元素,自其誕生以來,就是深受社會大眾歡迎和喜愛的主流藝術傳播載體之一。美劇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遍地開花,與之相比,國產電視劇發展形勢卻不容樂觀。如何借鑒美劇的優勢來發展和提升國產電視劇,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美國電視劇;國產電視劇
經濟全球化使跨文化傳播日益頻繁,依靠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電視劇的種類、題材、傳播渠道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電視劇以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為背景,憑借精彩紛呈的劇情、星光閃耀的陣容、天馬行空的創意、唯美精良的制作以及日臻便利的傳播技術,迅速獲得了各種文化背景下的觀眾的青睞。而作為世界上電視劇生產和消費的大國,我國的國產電視劇年產量近400部,超過15000集,但在跨文化傳播領域還處于相對劣勢。如何從美劇的全球范圍內的流行中,找到國產劇下一步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是筆者著重分析探討之處。
一、美劇風靡的因素分析
就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華語文化語境而言,從傳播路徑、傳播受眾、傳播需求、傳播影響等跨文化傳播的主要考察角度來講,美劇的風靡有以下因素。
(一)與新技術緊密相連的傳播路徑
美劇進入我國并進行有效傳播,最早可以上溯至1980年,《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在中央電視臺首播,宣告美劇正式進入國門。而《俠膽雄獅》(1990年)在風靡一時的《正大綜藝·正大劇場》播出,以及1992年上海電視臺播出的《成長的煩惱》,則是20世紀我國正式引進播出的美劇的巔峰之作,成為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硬件的普及,美劇在我國的傳播開始嘗試脫離傳統的電視播出平臺,互聯網傳播的影響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占據了美劇在我國跨文化傳播的主體,并呈現出幾何級的增長態勢。在傳統的電視平臺傳播中,一部美劇從確定引進到正式播出,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成本,而借助于便利的網絡技術、視頻壓縮和播放技術,基本上可以達到與美國本土同步播出,時間差僅在于字幕組的翻譯和首發速度。可以說,美劇在我國的風靡與新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二)穩定發展擴大的傳播受眾群體
在電視臺作為主要傳播路徑的時代,美劇的傳播受眾群體相對固定且小眾,但審美忠誠度較高,作為最早一批的美劇迷,這批觀眾對美劇在國內的傳播起到了口碑營造的關鍵作用。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美劇的傳播路徑、載體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傳播受眾的激增。得益于互聯網“分享”的基本價值觀,美劇迷在網上聚集,分享資源、探討劇情,形成蔚為壯觀之勢。作為國內最大的美劇迷討論交流的聚集地,百度“美劇吧”論壇中,已有150多萬活躍用戶參與每天的討論,帖子數達1000多萬個。此外,幾乎所有熱門美劇都有專門的“貼吧”討論區,活躍用戶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有的美劇即便已經完結,依然有大量擁躉者在持續關注、討論。
值得指出的是,和所有藝術形式的受眾群體一樣,美劇的受眾群體也始終處于一個動態增量的過程,與美劇這一藝術形式本體息息相關。每當新一季的美劇熱播時,總會有大量慕名而來的新劇迷加入,其數量和忠誠度完全依賴于劇作本身的吸引力和話題性。
(三)從功利到審美、社交的不斷提升的傳播需求
美劇作為美國時代風貌、歷史文化和市井風情的重要承載體,除了藝術層面的審美價值,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英語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出國熱”的興起,英語學習成為精英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在教材、學習資源相對匱乏的時期,為了營造一個相對純粹的英語環境,深入了解異國生活狀態、文化背景,眾多的英語學習者將美劇當作學習英語的有效資源。在互聯網時代,眾多優秀的字幕組制作群體的涌現,把原汁原味的美式英語和中國當下流行語匯相結合,無疑將英語學習這一美劇的天然屬性發揮到了極致。
目前,英語教育的普及程度深入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不斷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其英語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英語水平較低的受眾群體,也可以借助眾多字幕組人性化的翻譯字幕,解決不同語種的接受障礙,這就帶來了美劇傳播需求的不斷提升,即從認知到理解,從理解到審美,從審美到社交的改變。美劇也從教育資源的功能,增加了跨語種的文化交流功能,作為藝術作品的審美功能,作為社交活動聚焦點和信息源的社交功能。這些傳播需求功能的不斷豐富和相互作用,使得美劇在進行跨文化傳播之際,擁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四)從感官到心理的逐步深入的傳播影響
人類的傳播行為是圍繞著“意義”而進行的復雜的符號互動過程。美劇作為傳播行為的載體,所產生的傳播影響與其本身的內容特點密切相關,層次不同、風格迥異、題材豐富、劇情精彩的美劇本身就是傳播影響力的直接誘因。
著名學者尹鴻先生曾指出:“商業性制約、規定著電影的題材、主題、故事、風格、類型、場景、視聽系統甚至演員選擇,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美劇作品承襲了好萊塢電影產業成熟的制作和敘事譜系,比如,類型電影的審美概念體現在美劇中,形成了職場行業劇、科幻奇幻劇、警匪懸疑劇、家庭倫理劇、合家歡劇等五光十色的美劇類型,按照類型劇與受眾約定俗成、相對固定的審美契約,作品獲得了傳播效果,受眾獲得了審美體驗。
在我國,廣大的美劇受眾對美劇的審美體驗過程也經歷了從感官到心理逐步深入的過程。美劇一般投資成本巨大、情節高潮不斷、人物鮮明飽滿、臺詞金句頻出、想象力天馬行空,營造了非凡的影像奇觀,對受眾在感官上的刺激和吸引力極強。然而,美劇的影響力并不停留在這一點,而是“挖掘出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揭示屬于人性真諦的沖突,然后以一種具有文化特征的表現手法對其進行裝飾,使之得以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不脛而走”。美劇推崇的帶有強烈美國文化色彩的普世價值,如公平、民主、自由、正義的價值觀,是隱藏在美劇的藝術形式之下的對受眾進行潛移默化的、更深層次的傳播影響。
二、國產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情況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制造”已經遍及全球,在很多領域都處于優勢地位,這樣就帶來了從政府主管部門到民間制作機構對于國產劇“走出去”的強烈期待和切實舉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年都會以扶持、補貼、獎勵等形式,對國產劇“走出去”工程的優秀作品進行表彰和嘉獎,并由政府出資對優秀國產劇進行翻譯和推廣。斯瓦西里語版《媳婦的美好時代》于2012年下半年在坦桑尼亞播出后,掀起收視熱潮,產生了巨大影響。2013年3月,在坦桑尼亞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這也使坦桑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2015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現象級熱播劇《甄嬛傳》也因極高的收視率,被美國制作公司買走海外版權,制作出6集精編版的《甄嬛傳》,在美國主流電視臺播出,成為國產劇“走出去”的一大亮點。
但不容忽視的是,與美劇相比,國產劇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無論在傳播數量,還是在傳播質量上,都難以與美劇相提并論,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一)制作理念的缺失
國產劇類型豐富多樣,題材不斷更新,歷史傳奇劇、家庭倫理劇、戰爭劇、諜戰劇、武俠劇是長映不衰的熱門類型。近年,職場劇、偶像言情劇、仙俠奇幻劇等也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但就跨文化傳播而言,最為核心的具備跨文化、跨語境優勢的內容品質,卻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整體提高。導致這一缺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產劇的創作者們缺乏全球化視野的制作理念。
首先,由于國產劇的主體收益一直來自于本土市場,創作者們在策劃立意之初,就自發地將海外市場放在次要位置,這就為作品完成之后的“走出去”帶來了先天劣勢。比如,因為過于看重國內市場,必須充分重視傳統廣告市場和國內觀眾喜愛長篇巨制的收視習慣,國產劇往往篇幅浩大、集中播出,一般都在50集以上,甚至出現了《甄嬛傳》這樣80多集的大作。而對英語文化圈的受眾而言,更習慣于季播劇、周播劇的形式,對國產劇的巨大體量望而卻步。
其次,國產劇整體制作水準高低不一,相對固定的資本總量越來越多地投入在少數大制作上,致使更多的國產劇投資不足,無法實現內容品質的提升,拉低了國產劇的整體制作水準。美劇中戰爭類型劇的代表作《兄弟連》《太平洋戰爭》都是lo集,每集一個小時左右時長,前者投資達1.25億美元,單集成本1250萬美元,而后者則總投資2_3億美元,單集成本突破了2000萬美元。相較于國產戰爭劇,即便是現象級的電視劇《亮劍》,這也是無法想象的。
(二)文化背景的單一
相對于美劇的多種文化元素的拼貼模式,國產劇更多地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大背景。豐厚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底蘊,固然為國產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題材和內容滋養,但過于單一地僅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尋求靈感,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也束縛了國產劇突破文化和語境的創造性。
首先,美國是移民國家,美劇融匯了多種文化元素,構建作品的跨文化傳播基因方面占據了先天優勢。而我國在延續數千年,基本固定的歷史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的影響下,形成了相對保守、穩重、自給自足的文化心態,在跨文化傳播的格局中明顯處于劣勢。
其次,有學者認為,美劇采取文化產品的混雜策略,一方面采取“去文化”的策略,對于任何造成跨文化理解障礙或者不適合現代影視表現的元素,如特定歷史、地理、族裔等,都去除或淡化處理;另一方面采取“再文化”的策略,在文本中加入某一特定文化的元素,以利于當地觀眾的接受。這種擺脫單一的文化背景,混雜調配多種文化元素的電視劇創作手法,國產劇的創作者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三)傳播基礎的薄弱
美劇作為美國文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的全球文化擴張戰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得到了美國政府和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此外,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各發達國家、地區中英語文化圈的比重最大,而美劇可以沒有任何障礙地進行傳播。與之相反,國產劇在我國文化輸出的整體戰略中雖然備受矚目,但因為體量不大、影響力不強,長期以來處于較弱的地位,傳播影響力較強的區域基本集中在亞洲,尤其是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難以進入北美、歐洲等英語文化圈的核心區域。
三、美劇跨文化傳播中對國產劇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為國產劇的跨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國產劇要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有所作為,不但要“講好”,更要“傳播好”。前者指的是傳播內容,后者指的是傳播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就傳播內容來說,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藝術門類,其本身的內容屬性決定了其傳播價值。國產劇做強內容屬性,首先,要在立足我國文化背景和歷史底蘊的基礎上,升級制作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條能夠將本土文化與外部文化有效地融會貫通,進一步拓展國產劇的想象空間,融合不同的受眾群體的廣泛性共識和價值認同的路徑,為作品的跨文化傳播奠定基礎。其次,要在國產劇的敘事手法、影像營造、故事架構等方面進一步提高水準,在精品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提升全行業的整體制作水準。再次,要充分吸收和借鑒美劇、英劇等英語文化圈的電視劇先進制作經驗,在傳統的國產劇制作體系之外,努力探索季播劇、周播劇,探索多元化、多梯次的盈利模式。
就傳播手段來說,首先,要站在“互聯網+”的時代風口,將國產劇的跨文化傳播渠道從線下搬到線上,從傳統的電視臺傳播變為互聯網傳播,源源不斷地將國產劇推廣到世界范圍。其次,要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的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將國產劇的對外輸出提升到國家文化輸出整體戰略的重要位置,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和引導力度,引導資本的合理投入,以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同時,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從梯隊建設入手,在實踐中培養一條既懂東方又懂西方,既懂創作又懂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再次,要充分考慮到跨文化傳播受眾的培養,放眼未來,培育市場,通過培養海外青少年受眾來抵消出于文化、歷史和價值觀等不同而產生的排斥心理。
綜上所述,美劇在全球不同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中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就,通過對美劇跨文化傳播的解讀和思考,有益于改進和提高國產劇跨文化傳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對正在致力于“走出去”的國產劇行業有著巨大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