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要】探討營養支持療法結合護理在腫瘤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在腫瘤治療中患者實施合理的營養支持與護理、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態,改進飲食習慣,是提高機體抵抗力耐受力,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腫瘤患者;營養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0引言
營養不良是一種不利于腫瘤治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影響預后的惡性腫瘤患者常見伴發疾病。據調查,約40%~80%的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約15%的患者在確診時6個月內體質量下降超過10%,20%惡性腫瘤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是因為營養不良。因此,不論是已經存在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還是因接受治療有可能影響到其進食或有潛在營養不良的患者,營養支持都應當被重。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療)是目前治療腫瘤的三大主要手段(放療、手術、化療)之一,隨著姑息性化療和輔助化療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極易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事件,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為提高化療效果,盡快恢復化療所損傷的正常組織細胞,我們應給予恰當的營養支持干預。并結合我國現狀提出建議,旨在為做好腫瘤患者的營養護理提供參考。
1.腫瘤病人的營養支持
1.1 腸內營養支持
1.1.1 足夠的熱能
保證生命活動消耗的需要,適當量的蛋白質;供機體組織修復;豐富的維生素;保證有關生命的正常進行;適量的纖維素;幫助腸道蠕動和正常的排泄,減少有害物質在體內的存留。
1.1.2 正常情況下,一日三餐。
1.1.3 在選擇和烹調食品時,既要注意食品的色、香、味,又要易于消化吸收。
1.1.4 腫瘤患者的抗病能力一般較弱,所用食品要保證清潔衛生,以免引起食物中毒和造成其他身體的損害。
1.1.5 病人身體往往還比較虛弱,仍應強調高營養、全面營養。身體基本恢復以后,除保證各種營養素的供給外,宜選擇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防癌、抗癌、作用的食品。同時要少吃腌、熏、炸、烤等含有致癌物的食品,不吃霉變食品。
1.2 腸外營養支持
主要是通過輸液的方式進行,將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以一定比例混合,然后輸入體內,代替消化道吸收營養物質的方式來為機體提供能量和營養。
2.護理方法
2.1 腸內營養護理
2.1.1 預防誤吸
取合適的體位,以防營養液反流和誤吸。測量胃內殘余液量,如果大于150ml應暫停輸注。加強觀察:若病人突然出現嗆咳、咳出營養液樣物,發憋或呼吸急促,即可確定為誤吸,鼓勵病人咳嗽、吸出、必要時經氣管鏡清楚誤吸物。
2.1.2 防止腸內營養并發癥
鼻咽及食管粘膜損傷;管道堵塞等,插管后固定牢固,按要求定時沖管,保持通暢。胃腸道并發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如發生嘔吐,立即用溫鹽水或等滲鹽水協助患者漱口,擦凈口、鼻去除污物,更換干凈衣服,開窗通風,嘔吐頻繁者適當增加止吐藥的用量或次數,亦可用生姜貼敷法預防嘔吐;吸入性肺炎;代謝性并發癥:腸內營養時咳出現血糖絮亂,及電解質失衡,配合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絮亂;檢測血糖2次/周。
2.1.3 喂養管護理
保持清潔無菌,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折疊、受壓,定時沖洗營養管,保持暢通。
2.1.4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腸內營養的重要性,取得配合。營養不良對機體可能造成危害,經口飲食盒腸內營養有助于維護腸道功能,在康復過程中,應保證足夠的能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攝入。
2.2 腸外營養護理
2.2.1 保證營養液及輸注用具清潔無菌
營養液要在無菌環境下配置,配好的制劑,瓶內懸掛不超過6h,存于4度的冰箱中的余液不超過24h。
2.2.2 營養液中嚴禁添加其他治療用藥。
2.2.3 控制輸入速度
避免輸注過快引起并發癥和造成營養液的浪費,采用3L營養袋輸注,應用輸液泵使用營養液均勻恒速地持續輸入。
2.2.4 腸外營養輸注過程中可能出現高熱,需查明原因給以處理。
2.2.5 導管護理
妥善固定;定時沖洗;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感染;防止扭曲、折疊、受壓、輸注結束時用肝素稀釋液封管,防止血栓形成。
3.案例分析
3.1 一般資料
某院科室收治腫瘤化療患者186例,年齡38~79歲,平均63歲,其中肝癌21例,胃癌36例,食道癌12例,乳腺癌39例,肺癌28例,直腸癌29例,結腸癌21例。常用的藥物有紫杉醇、阿霉素、順鉑、奧沙利鉑、氟尿嘧啶、環磷酰胺、伊立替康等。
3.2 方法
入院后責任護士認真收集患者的飲食資料:飲食習慣,常食用的食物及目前的用藥情況,對食物的偏好、忌口、有無過敏史,食物的來源及消費水平,影響進食的不利因素。由醫院營養師為每位患者制定化療前、化療期間及化療間歇期的飲食食譜,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營養,并每周1次現場指導,從選擇飲食種類、烹調方法、飲食方式及注意事項等進行指導。
觀察并比較2組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及體重指數4項指標。
3.3 營養不良的評估通過測定患者飲食護理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的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及體重指數4項指標來評價患者的營養狀態。血紅蛋白≥120g/L為正常,<120g/L為不足。血清白蛋白正常值35~55g/L,31~34g/L為輕度營養不良,
26~30g/L中度營養不良,≤25g/L為重度營養不良。淋巴細胞計數≥1.5X109/L為正常,<1.5X109/L提示營養不良。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BMI<18.5為營養不良,18.5≤BMI≤24為營養良好,BMI>24為營養過剩。
3.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檢驗,檢驗標準a=0.05。
3.5 結果:186例化療患者中,有126人出現營養不良,采用飲食指導3個月后,總營養不良人數降至43人,營養不良例數顯著下降(P<0.05)。其4項營養評價指標也均有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重癥監護患者具有較危重的病情,該類患者機體處于高分解狀態,具有極低下的免疫功能,如果在此過程中受到感染,極易引發死亡。而患者此階段在病癥的影響下飲食困難,機體營養缺乏,處于虧損狀態。而相關醫學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會在極大程度上提升腫瘤重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病死率,并相應縮短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對于重癥患者來說,營養支持必不可少。現階段,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是臨床最常采用的對重癥腫瘤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途徑。在腸內營養支持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使胃腸道有效適應,之后才能將營養輸注量逐漸增加,有效避免胃腸道負擔加重。同時,護理過程中,置管也極為重要,很多患者具有緊張等不良情緒,造成臨床很難置管,因此臨床醫護人員應將置管基本流程講解給患者,再對其進行相應指導。
參考文獻:
[1]陽世偉,殷磊.癌癥病人的營養不良與預防措施[J].護理學雜志,2001,16(6):383-385.
[2]胡曉燕,葉倩.臨床中的營養教育與飲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3):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