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英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中藥方內服外敷結合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及消除黏連包塊的療效。方法:通過辯證施治自擬相應中藥方劑內服外敷結合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72例,總有效率95.83%。
【關鍵詞】自擬;中藥;內服外敷;慢性盆腔炎
【中圖分類號】R27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1.資料與方法
1.1 選取 2013年~2016年期間于我院就診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其中72例進行觀察,患者年齡最大46歲,最小23歲,全部病例均經婦科檢查、超聲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符合《新藥(中藥)治療女性生殖系統炎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盆腔炎之診斷標準[1],其中有人工流產或上(取)環經歷者44例,腹部手術史者9例,原因不明者19例。
1.2 中醫辨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辨證分型,將72例病例分為濕熱瘀阻型、氣滯血瘀型、寒濕瘀阻型、氣虛血瘀型四組,其中濕熱瘀阻型19例、氣滯血瘀型31例、寒濕瘀阻型15例、氣虛血瘀型7例,分別給予辨證施治。
1.3 治療方法:
1.3.1 中藥內服:
①濕熱瘀阻型,自擬Ⅰ方: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12g,黃連6g,香附12g,桃仁12g,紅花10g,莪術10g,延胡索12g,丹皮12g,敗醬草15g,忍冬藤15g。②氣滯血瘀型,自擬Ⅱ方:烏藥12g,赤芍15g,桃仁12g,紅花10g,枳殼10g,延胡索15g,丹皮10g,甘草6g,香附10g,五靈脂10g,川芎12g,當歸10g。③寒濕瘀阻型,自擬Ⅲ方:小茴香(后下)6g,干姜8g,延胡索12g,沒藥10g,當歸10g,川芎10g,官桂3g,赤芍15g,蒲黃10g,五靈脂10g。④氣虛血瘀型,自擬Ⅳ方:干姜10g、人參6g、白術10g、甘草6g。
四型均經期停服,每日1劑,水煎服,取汁300ml,分2次口服,連用10天。
1.3.2 中藥外敷:將上述諸自擬方藥的藥渣盡量瀝干水分,用紗布包好,趁熱外敷下腹部,每次30分鐘,月經干凈后連用10天。
1.3.3 西藥:服用上述中藥同時用α-糜蛋白酶5mg隔日肌注。并根據病情靜注或口服抗生素,2周為1個療程。
2.結果
治療時間最長者8療程,最短者2療程。痊愈40例、顯效2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5.83%。其中濕熱瘀阻型19例(痊愈13例、顯效5例,無效1例)、氣滯血瘀型31例(痊愈21例、顯效9例,無效1例)、寒濕瘀阻型15例(痊愈9例、顯效6例,無效0例)、氣虛血瘀型7例(痊愈5例、顯效1例,無效1例),四組療效無顯著性差異。結論:應用中醫中藥辯證施治內服外敷,配合西醫抗菌消炎,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癥狀、體征,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3.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其病因復雜,臨床癥狀不一,病情頑固不愈。祖國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屬癥瘕范疇,其病機多為濕熱或寒凝留戀于下焦,阻滯經脈,淤積胞中而為病,癥見腹痛、月經不調、閉經、癥瘕、不孕等。西醫理論認為慢性盆腔炎多由產后、月經期不注意衛生或上(取)環、吸宮等宮腔內手術時消毒不嚴格等原因使病原體侵入生殖器而引起炎癥,治療不徹底,病情遷延而致[2]。臨床實踐發現,單純應用西藥治療只能緩解急性期癥狀,很難消除已形成的黏連包塊。自擬方中諸藥以疏肝理氣、氣行則血行;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益氣養血,血盛則氣正,淤滯得通,其癥自消;同時配合抗生素和α-糜蛋白酶,清除致病菌,改善盆腔內環境,促進慢性炎癥吸收,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活血化瘀藥物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酶活性,促進纖維蛋白酶溶解等作用,并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作用炎癥過程,促進炎癥吸收[3]。
臨床觀察表明,中醫藥治療盆腔炎有一定的優勢,中藥內服外敷療法是祖國醫學傳統的給藥途徑,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內服吸收以及皮膚黏膜充分吸收到達盆腔,直達病所,吸收好,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效果較好,且四組不同中醫分型病例療效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中醫中藥辯證施治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顯著,且安全可靠、費用低廉,結合西藥直接作用于病原體,從而提高了治療效果。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有效率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貴廷最新國內外疾病治療標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907
[2]李荷蓮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00-203
[3]秦萬章血瘀和活血化瘀的研究進展及其前景中醫雜志,1990,31(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