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摘要】目的:針對普外科手術中引發切口感染的有關因素及處置措施進行探討。方法:收集32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合并切口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沒有發生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全身狀況、合并疾病等存在的差異。結果:320例患者中有25例發生合并切口感染,觀察組急診手術多,年齡大,糖尿病多,合并營養不良,手術及住院時間長(P<0.05),這些因素都與切口感染有關。結論:普外科手術中多因素作用可引發切口感染的結果。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手術后切口感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具有延遲切口愈合,引發切口裂開,甚至引發全身感染而造成死亡的嚴重后果。本文針對普外科手術中引發切口感染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并研究制定有關處置措施,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間的320例普外科實施胃部、胰腺、腸道、膽囊等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170例男患者,150例女患者;年齡在15-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76歲。
1.2 方法
針對32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切口感染有關診斷標準對是否合并切口感染進行分析。將合并切口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沒有發生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全身狀況、合并疾病等存在的差異。
1.3 診斷切口感染標準
根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具體要求判斷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及深隙感染切口等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軟件對研究患者的有關數據資料進行處理,采用卡方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分析,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2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中有25例發生合并切口感染(7.81%,25/32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觀察組急診手術多,年齡大,糖尿病多,合并營養不良,手術及住院時間長(P<0.05),這些因素都與切口感染有關,性別、切口長度沒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P>0.05)。
3.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
由于近年來廣譜抗生素的經驗性治療、傳播于患者及醫務人員間的耐藥細菌、侵入性醫療操作頻繁、污染的醫療環境、患者低下的自身免疫功能等有關因素增高了醫院感染發生率并呈現顯著升高趨勢,成為構成醫院感染的重要內容,其中一個就是切口感染綜合作用的結果,本研究發現切口愈合與很多因素都具有重要關系:急診手術多,年齡大,糖尿病多,合并營養不良,手術及住院時間長。年長患者下降的機體免疫力,對手術創傷耐受細菌侵襲差,是切口感染的易感人群。本研究中觀察組平均年齡為53.85歲比對照組的51.04歲高,患者營養不良與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幾率具有緊密關系,營養不良會影響免疫功能,使蛋白質缺乏并同時伴有中性粒細胞功能降低,因此體質差患者相對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合并糖尿病是引發切口感染較為常見的病理因素,糖尿病能使纖維母細胞減少并促進形成肉芽組織,對切口愈合具有不利影響;高血糖環境容易引發水腫,對于細菌生長有利;外周血趨化、吞噬白細胞并限制殺菌能力。實施急診手術,可由于術前沒有充分清潔皮膚,具有開放性創口、術者對傷患進行及時搶救而洗手不規范等多種原因對滅菌效果具有削弱作用,進而應發手術切口感染。過長的手術時間及創面暴露時間,使大量細菌繁殖;而且長時間手術對機體造成更大創傷,進而降低患者抵抗力,使腸道菌群生長易位,易于產生內源性感染。細菌存在于患者皮膚與體內會交融醫院環境中毒性與耐性較強的一些細菌,不斷增長的住院時間會引起感染率增加。
3.1 年齡因素:本文分析發現年齡因素與手術切口感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383例手術患者中老年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較高,低年齡組患者感染率較低,年齡增大與感染率呈正相關關系[3]。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術后恢復較慢,加之自身抵抗力降低比青年人更容易發生術后切口感染,所以臨床上在進行老年人的外科手術時應提高警惕,加強術前抗感染處理及術后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
3.2 肥胖因素:肥胖患者易發生切口感染,筆者認為肥胖與切口感染密切相關。肥胖者脂肪過多堆積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常伴有糖代謝異常。肥胖者術后,切口部位易出現脂肪液化、液體積聚、壞死等原因引起感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越來越多,導致切口感染危險因素不斷上升。行肥胖患者手術時,應用手術刀直切皮膚及皮下脂肪盡量一次切割完成,盡可能少鉗夾、牽拉、降低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加強肥胖者的切口抗感染預防[4]。
3.3 糖尿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較非糖尿病患者明顯增高。目前研究多認為,由于術前合并糖尿病引起術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糖尿病可促進肉芽形成,降低纖維母細胞,進而影響了切口愈合程度。如果能夠及早診斷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時應用胰島素治療,保障切口安全,將使切口感染發生率降低。
3.4 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與術后切口感染呈正比關系。手術時間越長,切口長度越長,切口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越長,由空氣或切口附近隨汗腺排出的細菌的接觸機會越大,切口污染造成感染的機會就越大。
因此,對手術時間超過3h的患者,應在手術前2~3h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維持切口及其周圍組織內藥物在有效濃度內以控制預防感染程度,使污染菌無法在切口局部生長繁殖。必要時根據手術具體情況術中應加用抗生素1次,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
3.5 切口類型:三類切口中,Ⅰ類切口感染率為2.4%,Ⅱ類切口感染率為4.7%,Ⅲ類感染率為11.1%。Ⅲ類切口最容易發生感染。因此,應規范手術程序,嚴格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盡可能降低手術切口長度,適時使用抗生素,減少手術區污染。
參考文獻:
[1]萬文元,賀遵菊,張榮華等.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細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7
[2]劉麗華,魏全珍,張惠珍等.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調查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8
[3]于雷,徐海燕,劉穎珍等.外科重癥臨護病房術后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13
[4]鄧利平,徐秀玲.外科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安徽醫學,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