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奎
【摘要】骨科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在骨科疾病中往往“傷害是最直接”的,并且伴隨著劇烈的疼痛。在病人遭遇到骨科疾病時,往往是希望醫生的治療能夠“立竿見影”。再有,骨科治療過程中,如果治療不當,護理不當,往往會產生很多并發癥。由此可見,在治療骨科疾病時,需要將“見效快”的西醫與能夠“溫養”身體的中醫相結合。而在這一過程中,中醫理念與西醫理念會相互融合。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骨科;臨床治療;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與其他疾病不同,骨科疾病往往是真真正正的的“急”病,骨科疾病往往伴隨著劇烈的疼痛。在骨科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病患的表現是最迫切的。而作為骨科醫生,在此方面的表現也是非常“迫切的”。那么,有沒有好方法可以實現快速治療,而且沒有并發癥呢?或者說是,減輕并發癥呢?筆者給出的觀點是,要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保障中西醫的結合,使兩種理念融合在一起都發揮出作用。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對此進行分析。
一、問題分析
1、病癥分類。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骨科病癥其實也有很多種類,并不是人們所想的那樣,“骨折”、“骨裂”。骨科病癥以“手術”為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髕骨骨折、脛腓骨骨折、股骨干骨折、髖部骨折、骨盆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股骨頭置換、全膝關節置換等等。
2、術后問題。
(1)容易產生并發癥。還是與人們的認知相反,在人們的認知中,骨科疾病不同于各種“慢性病”,其治療方法應該是簡單直接,“病來的快去的也快”,在進行手術之后,“靜養一百天”就好了,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在骨科手術之后,肢體疼痛、酸痛、腫脹,站立或者行走的時候,臨床癥狀也會有所加重,如有的病人皮膚顏色暗沉或者蒼白,從表面上來看可以看見靜脈曲張與顯著的出血點,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明顯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
(2)容易出現切口感染。這也是骨科手術之后,最受關注的問題。即使不是醫療人員,我們對于“傷口感染”也并不陌生,也知道“感染”是骨科疾病中非常棘手的問題。作為專業的醫療人員,在病人進行手術之后,更要注意手術切口引流液量和色的變化。若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現象,提示傷口感染,應及時通知醫生采取相應措施處理。
(3)物理治療要跟上。任何疾病都需要經過“治療”與“保養”兩個環節才能真真正正的得到根治。所以在進行手術之后,我們要關注病人是否出現并發癥,是否發生感染,還要關注如何結合病人的個人特點進行物理治療。如進行功能鍛煉時應將傷肢保持在適當的功能位置,可借助他人或拐杖的力量進行鍛煉。
(4)關注病人感受。任何疾病都是同時“傷身與傷心”的,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作為醫生的我們要“治病與養心”。尤其是骨科疾病總是伴隨著劇烈的疼痛,所以骨科病人更需要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骨折導致的創傷和手術后切口的疼痛、周圍組織腫脹、皮下瘀血,使神經的敏感性增加而加劇疼痛。
二、案例分析
其實在治療骨科疾病方面,西醫有西醫的優勢,中醫有中醫的優勢。尤其是在醫療條件越來越優化的今天,不僅僅是醫療設備越來越高科技,治療手段越來越高科技,我們的醫師水平也在越來越“高科技”,在解決問題時,醫師可以借助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在治療骨科疾病的過程中,在骨科疾病后期的養護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握住中西醫相結合的“契機”。下面筆者將分享一下下肢深靜脈血栓與骨科切口感染的臨床治療經驗。
1、下肢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也就是DVT,對于處于醫療一線的骨科醫療工作者來說,我們對DVT是非常關注的。通過不斷地實踐,不少醫師都積累下了個性化的臨床經驗。筆者在工作過程中,對此也進行過不斷地探究。其實,傳統的臨床醫療經驗中,可以借鑒的DVT預防方法較多,基本預防方法有早期功能鍛煉、適當補液、減少血管穿刺等,不過這些方法效果較差,尤其是對DVT高危患者無明顯的臨床意義,,DVT屬于中醫學"股腫"、"瘀血流注"等范疇。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既對"瘀血"有明確記載,并制定了活血化瘀的治法。
(1)西醫方案:①溶栓:給予20萬U尿激酶靜脈滴注,在患肢足背微泵靜脈推注,1次/d,持續治療7d;②祛聚:給予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1次/d,持續治療15d;③抗凝:給予5000IU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1次/2d,用藥第4d給予2.5~3.75mg華法令,初始劑量2.5mg,1次/d。筆者認為,這種方案雖然不是最新,但是可以成為最實用。
(2)中醫輔助方案。相比西醫的“急”,中醫的劣勢是“慢”,但是,中醫有西醫無法替代的優勢,那就是“溫補養護”。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醫治過程中,可以選用的方子并不少,筆者推薦的是,在采用上述西醫方案的過程中,加服活血通脈湯。活血通脈湯1劑/d,早晚2次溫服。方劑組成:水蛭5g、紅花10g、當歸10g、黃芪20g、丹參10g、茯苓10g、延胡索8g、三七粉6g)。
2、骨科切口感染。
在前面筆者已經說過,感染問題即使是沒有醫療專業知識的人,也并不陌生,在骨科疾病中,或者說是在有肌體損傷的病患身上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感染。而醫護人員,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最關注的也是這一問題。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我們最需要實現的還應該是“中西合璧”。用中醫的“養”來中和西醫的“烈”。那么,在預防與醫治骨科切口感染時,可以應用怎樣的方案呢?筆者分享的方案如下:
(1)西醫方案:行青霉素鈉藥物治療。①給予患者肌內注射,80~180萬U/d,分3~4次注射;②靜脈滴注:200~1800萬U/d,分2~4次注射。以3d為一個療程,注射3個療程。
(2)中醫輔助方案。當歸14g,生黃芪18g,蒲公英16g,敗醬草13g,紅花11g,酒大黃16g,芒硝28g。1次/d,用水煎后取汁使用。療程與西醫方案中的患者相同。
綜上所述,作為醫者的我們其實體會最深,那就是西醫有西醫的優勢,中醫有中醫的優勢。要想為病患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要想在治療過程中實現“根除”疾病,卻將肌體損傷將至最小,就要實現“中西合璧”。尤其是在醫治骨科疾病的過程中,病患的肌體損傷嚴重,總是伴隨著“劇痛”,所以他們對于“康復”的需求最旺盛,而我們作為醫生不能只關注眼前,為了快速見效就“下猛藥”。由此可見,骨科疾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更需要“中西合璧”。
參考文獻
[1]裴代平.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54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4。
[2]李軍,崔曉丙,王健,等.利伐沙班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靜脈血栓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
[3]譚慶強,李明道,吳國蘭,等醫用臭氧在椎間盤術后感染治療中的應用.臨床骨科雜志,2009。
[4]聶林貞,潘延升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和控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