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萍+邱會興

“多虧了村里照顧我這老婆子,讓我在基地務工,每個月還有兩千多塊錢的收入,不然,我這孤兒寡母的,真是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呢”。興國縣瀲江鎮楊澄村東勝組60多歲的貧困戶彭金香激動地說。彭金香早年喪夫,兒子離異,留下年幼的孫子和她相依為命。由于年老體弱平時只能靠打零工勉強度日,因此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了解情況后,楊澄村黨支部書記劉衍有經常到她家去幫著做做家務,同時,幫著老人在楊澄現代農業示范園找到了工作,解決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這樣的幫扶只是興國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興國縣不斷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在推動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牢固樹立“黨建+特色產業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推動建立起“組織強、產業興、群眾富”的發展格局,夯實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增強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黨組織搭臺 引領產業發展
楊澄村位于興國縣瀲江鎮北端,在兩年前,這里卻還是一片洼地,村民們都憑借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種著僅供自家吃的一些農產品。貧困,便猶如一個緊箍,牢牢的套在了全村人的頭上。
“我們必須改變現狀。”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楊澄村黨村部書記劉衍有拍著桌子說。開會、考察、出謀劃策。劉衍有帶著楊澄村所有的村黨小組長,日夜地商量著、討論著。在去到江蘇、福建等地參觀學習后,一個發展現代農業的宏偉藍圖在劉衍有及所有村黨小組長的腦海里已初具規模。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面臨的就是土地流轉。然而,對于祖祖輩輩都靠著這土地為生的農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我這五畝地,平時就種些水稻,花生,除了自己家吃,還能剩些賣錢。一開始說到流轉,我就想啊,這土地沒了,我們靠什么活喲,所以死活我都不肯”。聊起曾經土地流轉的日子,劉衍發有說不完的話題。據劉衍發說,當時,由于自己的思想觀念還沒有轉變,村支書和村里的干部們天天往他家跑做思想工作,給他講道理,說政策,終于讓他開了竅。
2015年以來,楊澄村黨支部牽頭流轉土地3000余畝,先后引進了鑫湖水產公司、金種子種養合作社、蘆薈園種植合作社等多家擁有較強實力的農業企業,高標準打造了大棚蔬菜2000畝,食用白蓮300畝,瓜果400畝,水產、苗圃等400畝,輻射周邊農戶680余戶、貧困戶86戶,促進人均增收4500余元。
與此同時,楊澄村還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近兩年,支部書記劉衍有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扎實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實和深化,帶頭推動村里90%以上的農業企業成立產業黨組織,建立了“黨組織+龍頭企業+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合理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基地務工、返包倒租等多種方式致富增收。
黨員帶頭 助力脫貧攻堅
謝中濤是南坑鄉樓溪村的第一書記。自上任以來,這個年輕的書記便開啟了他的扶貧之路。
樓溪村位于南坑鄉南部,距離南坑圩鎮5公里,是“十三五”扶貧重點村。由于地處偏遠,交通、水利設施較差,村民們的主要收入就靠著些年輕的人們在外務工,生活水平低下。
“我是黨員,就得起到帶頭的作用,村民們都看著我呢。我得想著法子讓大家看到生活的希望。”謝中濤說。
該如何脫貧?靠什么脫貧?謝中濤每天都思索著。謝中濤發現,樓溪村雖地處偏遠,卻有著絕好的地理環境,水草茂盛、氣候濕潤,特別適合肉牛養殖。而村里也有許多農戶家里養了牛,看到這里,謝中濤計上心來。他和村“兩委”干部及貧困戶商量著如何憑借地理優勢發展肉牛養殖,以產業的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經過多次地反復研究、分析,謝中濤和村干部們探索實施了“肉牛+皇竹草+勞務輸出”的精準扶貧產業鏈。在謝中濤的努力下,樓溪村征地30畝無償發放給貧困戶用于皇竹草種植,并與貧困戶簽訂保收協議,確保貧困戶“零風險、保收入”。與此同時,樓溪村還建成了占地30畝的牛廠,近200頭肉牛存欄,已輻射29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員、關鍵在干部。興國縣針對各村實際,精準選派第一書記,對癥下藥除掉頑疾,讓農村發展風生水起。在興國縣,像謝中濤這樣戰斗在脫貧攻堅前沿的“第一書記”有304人。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興國縣針對新形勢下脫貧攻堅的具體要求,積極引導各村的致富能人黨員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提供經常化特色化親情化服務,既注重抓好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又認真做好結對幫扶工作促進脫貧攻堅。
利益聯結 實現產業富民
“我一殘疾人,過去,去哪里打工都被嫌棄,現在,我自己承包了幾個大棚,流轉了土地,種起了白蓮,靠著自己的勞動,一年我也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而且,我們種的蔬菜從來不愁銷路,我們一家的好日子不遠咯”。杰村鄉含田村46歲的貧困戶劉和佳看著自家大棚里長勢喜人的苦瓜開心地說。
劉和佳從小身體殘疾,一家六口的經濟來源,就靠著他和妻子羅小英在村子里打點零工,日子過得一度讓他哀聲嘆氣。2015年,在鄉村干部的幫扶下,他憑借著自己的勤奮,返包了蔬菜基地,流轉了土地,種起了白蓮,搞起了光伏發電,妻子羅小英還當起了村里的保潔員。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為了讓村里貧困群眾共享產業發展成果,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含田村黨支部主動出擊,緊緊圍繞“萬畝油茶、千畝蔬菜、百畝白蓮”的產業發展方向,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萬畝油茶基地,實行“五統一分”經營模式(即統一規劃、統一流轉、統一生態整地、統一定植、統一技術管理、分區經營),通過股權分紅、林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方式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全鄉452戶貧困戶參與發展油茶事業。同時,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設千畝蔬菜基地,貧困戶通過扶貧信貸通資金入股、返租倒包、務工就業等形式參與,目前基地直接帶動30戶貧困戶參與種植蔬菜,戶均年增收2萬元。
脫貧攻堅“斬窮根”。如今,在興國這片熱土上,全縣基層黨組織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動,正以嶄新的姿態全力推進精準脫貧,這猶如一股清泉,注入了群眾的心田,涌動起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滾滾大潮。
[作者簡介]
宋莉萍,興國縣委宣傳部記者;邱會興,興國縣扶移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