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隨青山秀,湖同日月長。海拔921米,重巒疊嶂、青秀嫵媚,綠水長流、弛而不息,白云朵朵、漂浮天宇,這就是一條蜿蜒盤旋11.2公里山路通往的曾居住著168戶792人的天心鎮偏遠旮旯村——竹湖。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竹湖村著眼長遠,因地制宜,落實移民扶貧、產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就業扶貧、旅游扶貧措施,開辟了一條旮旯山村脫貧致富路。
一、搬遷移民建新房
為擺脫深山旮旯就醫就學難、就地脫貧難的困境,鎮黨委、政府加大資金整合和政策支持力度,先后規劃建設了和新社區、千村社區、崠坑圩壩上等4個集中移民安置點,有序引導貧困戶搬遷轉移,實現了分散向集中、村莊向社區的轉變,促進了扶貧開發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融合聯動。目前,全村搬遷移民91戶562人,其中移居天心圩19戶120人、崠坑圩16戶120人、版石圩50戶283人、欣山鎮6戶39人。同時,會同就業保障、農技等部門加大對移民搬遷戶壯勞力的技能培訓,先后舉辦電車、電工、泥工木匠培訓20期,培訓貧困勞動力520余人次,幫助363人在縣城和版石工業園等上崗就業。2015年,緊抓移民搬遷和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雙重補助的優惠政策,認真幫助8戶旮旯貧困戶34人進行搬遷移民。
二、利用山地搞種養
竹湖村總面積24.3㎞?,其中山地面積23.7㎞?,耕地面積0.6㎞?。近年來,隨著移民搬遷戶的增加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長,村內大量山田荒蕪,竹湖村民結合這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和氣候環境,把放牧型肉牛養殖、自然態水產養殖、無公害農作物種植等生態種養納入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范圍,初步實現了生態種養的規模化、規范化,進一步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目前,全村共有黃牛380多頭,涉及農戶38戶,其中規模黃牛養殖戶4戶;泥鰍、黃鱔等天然放養水面20余畝;無公害水稻38余畝、香芋10余畝。
三、修好道路通農場
2007年,崠坑圩至竹湖11.2公里通村公路在鎮村兩級、上級交通部門以及竹湖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硬化;2014年,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和“三送”工作期間,在縣委主要領導的親自關心下,新修了竹湖至蔡坊黃地15.3公里公路,至此,“天心-竹湖-蔡坊-縣城”環形道路全面貫通,徹底破解了該村地處旮旯死角這一瓶頸。道路的貫通、電壓的提升、通訊的增強、網絡的覆蓋,外加得天獨厚的自然,村民們興辦了一批生態型家庭農場,逐步走向了脫貧致富。如外出返鄉農民工陳和洪等建起了雷州黑山羊養殖場,陳良才等建起了藏香豬養殖場,移民搬遷戶唐文基回鄉建起了天然泥鰍、黃鱔養殖場,羅永新建起了黃牛放牧場等等。
四、連接入社共同闖
“承竹湖嶺峰紫氣,竹林遍野,共筑鄉村中共夢;納靈山日月精華,牛羊成群,同繪民眾興業圖”。為保障扶貧產業發展,共同提高抵御自然、市場和技術風險能力,今年1月14日,以陳和洪為法定代表的竹湖村民共出資300萬元,注冊成立了以農產品種植、初加工、銷售,水產養殖,造林、撫育管理等為主要業務范圍的安遠縣大竹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至今,已有57戶村民(其中扶貧戶24戶)以“合作社和農戶共同出資,合作社統一管理、銷售”模式與合作社簽訂了勞動合同。目前,陳有勝等4戶社員共計養殖雷州黑山羊430多頭、藏香豬260多頭,預計年內放養雷州黑山羊量可達2000頭、藏香豬可達1500頭。“合作社+農戶+農場”的發展模式,正引領該村群眾走上了通過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來脫貧致富的新路。
五、吸引游客來觀光
在以合作社為龍頭穩步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村民們正在逐步探索野外烤全羊、旮旯香豬宴等特色美食;正在深度挖掘和融合金龜抓魚,仙人石,一線天瀑布、屏障潭瀑布、田螺湖瀑布等瀑布群,到天湖、牛馬崎崠、雙乳峰、少乳峰、人形地等奇妙自然景觀;正在結合電商優勢,積極創設營銷網絡平臺,共同打造一個集觀光、旅游、特色種養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著力形成一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優,賞遍地牛羊百家燈火、品千味佳肴十里飄香的生態旅游區,從青山擁抱、流水潤澤、風兒撫摩、佳肴伺候來吸引八方游客,不斷匯聚社會力量反哺大竹湖生態發展,努力為旮旯山村脫貧致富,全面小康闖出路子、做出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