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晚8時,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法國前經濟部長、“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獲得超過65%的選票,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法國大選終于塵埃落定,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迎來了第八任總統,也是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年僅39歲。
一、馬克龍當選總統恰如一個傳奇
一年之前,大概沒有人知道馬克龍是何許人也,如今竟成了法國總統!
馬克龍1977年12月出生于法國北部城市亞眠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位大學老師,母親是社保局的醫學顧問。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屬權貴階層,更沒有神秘過硬的社會關系,一切都靠自己努力。
馬克龍24歲加入法國社會黨,27歲到法國經濟部任職,29歲結識奧朗德,2012年隨奧朗德勝選進入愛麗舍宮并被任命為副秘書長,2014年被曼努埃爾·瓦爾斯總理任命為經濟部長。30歲辭職,在羅斯柴爾德和席埃銀行任投資銀行家,促成了雀巢和輝瑞之間的著名交易。
2016年4月,馬克龍成立“前進”運動,明確表示要組成一個“跨越左右陣營之分”的政治聯盟。馬克龍表達了參選2017年法國總統的愿望,但此想法受到了社會黨內部分勢力的阻撓。2016年8月,馬克龍辭去經濟部長一職,11月正式宣布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與競選,不尋求社會黨支持。
馬克龍不僅從政時間極短——僅僅當過兩年零三天的經濟部長,也沒有競選過公職,自然也沒有做出什么驚人之舉。如果說西方是通過漫長選舉過程來考驗和選拔人才的話,那么他連選舉也是第一次。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黨機器、沒有基本盤、也沒有經驗和政績的政壇小鮮肉卻創造了第五共和的空前歷史。
當然,馬克龍的浪漫奇特婚戀,當年的少年追求大自己24歲的女老師的故事,一結婚就有了三個兒子、七個孫子,更為這個年輕總統的競選上位,增添了羅曼蒂克的喜劇色彩。這為法蘭西“自由,浪漫,一切皆有可能”的永恒特質作出了最好的注釋。
二、馬克龍靠什么“克敵取勝”
馬克龍為什么能夠在選舉中獲勝呢?
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因。可以說偶然和運氣是他獲勝的首要因素。偶然因素是:一直領先的傳統右派候選人菲永突然爆發“空薪門”而被淘汰。菲永10年前開始做總理,整整五年期間都沒有人去曝光這個丑聞,卻在這次選舉中曝光了。
運氣則是指,從技術角度講,馬克龍因緣巧合進入第二輪后,他遇到的競爭對手非常幸運的是國民陣線候選人勒龐。
國民陣線是以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反外來移民而著稱的法國極右政黨。雖然這個政黨得到的支持越來越高,但仍然無法超過50%。假如法國采用的是單純一輪絕對多數勝選制,國民陣線早就成為執政黨了。但戴高樂總統設計的兩輪選舉制確實有先見之明,一再成功地將極右政黨排除于權力中心,并形成一個“國民陣線規律”:誰和它在第二輪對決,就一定成為總統。
可以說,馬克龍之勝,是偶然因素加運氣的結果。假如進入第二輪的不是勒龐,馬克龍笑到最后的概率并不會高。
當然歷史的偶然背后則往往是必然規律。馬克龍創造的政壇奇跡,根本原因還是時代使然,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法國就有了“歐洲病夫”的“美名”,其在全球的地位越愈下降。然而,歷來左右法國的左右兩大黨卻因受黨內初選制度的制約而不能換掉民調低落和爆出丑聞的候選人。結果自然是不搞黨內初選的國民陣線和前進黨雙雙進入第二輪。
當然,最為關鍵的因素還是馬克龍的個人特質。馬克龍雖然是政治素人,但他本人面目清新,從政時間短而沒有污點。尤其重要的是他脫離不得人心的社會黨而獨立參選之舉,與傳統政治人物劃清了界線。
應該說,面對一個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強大政黨支持的候選人,民眾不會不明白選擇他的風險。比如他無法贏得國會選舉,立法和行政的對立勢必長期存在。但民眾實在是無法再忍受下去,也實在是不相信傳統政治和這套制度。
可以說民眾對傳統政治人物的失望、馬克龍局外人的清新“小鮮肉”形象,是他創造歷史的另一個因素。
有媒體總結了馬克龍獲勝的兩大個人特質:
一是判斷力佳。有分析人士認為,馬克龍勝選是因為“他能在別人還沒看到機會時就掌握先機”。馬克龍原本有望代表社會黨競選,但他發現社會黨執政多年之下民意慘淡,該黨的聲音很難被社會認同。于是在2016年4月果斷成立“前進”運動參加競選。
二是創新。馬克龍成立“前進”運動后,參考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2008年競選時發起的“草根運動”。他的第一個大型運動是“大游行”,發動沒有政治經驗的民眾參與活動。該運動與曾經協助奧巴馬競選的政治公司合作,利用演算法找出最能代表法國整體的地區,接著派出志愿者挨家挨戶訪問了30萬戶人家,對法國全國選民進行總共25000場15分鐘的深度訪談。這些資料被匯整成一個大型資料庫,為馬克龍的選舉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詳盡材料。這個大型焦點團體讓馬克龍可以試探政治水溫、讓民眾提前認識他,也讓他的志愿者學習如何進行家戶訪談。這為他的總統大選選戰打下了扎實基礎。
三、馬克龍將帶來什么
這次法國大選之所以獲得全球關注,因為它不止決定法國今后5年的命運,還很可能決定歐元區的命運、歐盟的命運,甚至影響世界。
1.外界的祝賀表達著不同的關切
馬克龍競選獲勝后,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恭喜,并期待和馬克龍合作。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也祝賀馬克龍勝出選舉,表示英國期望與馬克龍在廣泛的共同議題上開展合作。
與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冠冕堂皇的外交賀辭相比,歐盟及其主要國家的歡迎態度和期望則要實際得多:
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認為,馬克龍的勝利,“證實我們絕大多數的公民希望團結在共和國的價值觀下,也凸顯了他們對于歐盟以及對于法國向世界開放的熱愛”。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在推特發帖,表示馬克龍勝出大選是一個強大統一的歐洲,以及法德友誼的勝利。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法國民眾將選票投給了歐洲的未來,歐盟委員會期待與法國新政府合作,共建更美好的歐洲。
2. 馬克龍表示:我將會捍衛法國及歐洲
(1)將致力團結法國
馬克龍的競選綱領以“自由”和“保護”為綱,主要包含6大類:學校改革、“勞動社會”、經濟現代化、治安、國際戰略以及在政治生活中加強道德規范等。
馬克龍主張偏左的社會政策及偏右的經濟政策,主張削減公務員職位,支持增加公共福利開支,并提出利商的減稅政策。
馬克龍在獲勝當晚發表的公開電視講話中承認法國存在分歧,他會實現經濟改革的承諾。他將盡全力彌補國民間的分裂,“懷著謙卑、奉獻和堅定的心服務法蘭西”,他將致力團結法國,消除民眾的恐懼及憂慮。
馬克龍強調,在對抗恐怖主義方面,法國將會繼續站在最前線;在安保方面做出努力,承諾捍衛國家團結。
(2)馬克龍表示:我將捍衛歐洲!
此前,西方世界遭遇了英國脫歐和特朗普勝選兩大被認為是“逆全球化”潮流的“黑天鵝”事件。輿論一度擔心,如果今年的法國大選中,政治觀念趨于民粹和保守的“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蓮·龐勒當選總統,整個歐洲有可能出現前所未有的“衰退”。現在,中間派的馬克龍獲勝了,這種憂慮應該一掃而光。
馬克龍是歐洲一體化的支持者。競選期間,馬克龍主張以開放態度應對全球化,并支持歐盟建設。馬克龍強調,“歐洲是我們計劃的中心”, “我們需要重塑團結的歐盟”,“我們需要重新推動歐元區”。馬克龍提出要建設一個具有“保護性”的歐洲。競選獲勝后,馬克龍表示:我將捍衛歐洲!
而在移民方面,馬克龍則提出,應接納真正受迫害的難民,但要加強邊防。
馬克龍還對促進與歐盟另一個大國德國的合作提出了構想,呼吁重建法德間的信任,并作出大膽的改革來獲取德國的支持。在英國脫離歐盟的當下,法德合作也被廣泛視為重塑歐盟凝聚力的關鍵。
3.主張保持與中國的政治和外交戰略關系
馬克龍主張在維護法國和歐洲利益的同時,保持與中國的政治和外交戰略關系;認為在促進地區與全球和平方面,中國是法國和歐洲非常重要的盟友。頗為有趣的是,馬克龍在本次大選中多次強調自己是“毛澤東主義者”,并頻頻引用毛、鄧語錄,像“長征”、“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這種話,簡直張嘴就來。這博得法國眾多主流媒體的關注。在前不久的巴黎華人槍擊案后,馬卡龍會見了被槍殺的華僑家屬,并稱中法關系“獨一無二”。
馬克龍認為,法國與中國之間擁有特殊的歷史關系,他希望兩國能夠在多方面繼續保持合作。他說,我們(兩國)之間存在著非常重要的歷史關系。兩年之前我們共同慶祝了兩國建交(50周年)以及雙方戰略合作,尤其是在能源領域的關系。我認為法中之間的力量泉源正是來自于(法國)率先承認中國,我覺得這可以載入史冊。中國現在是一個經貿、外交和軍事強國,最近又在氣候變化方面做出了承諾。我希望我們能夠延續這種工作關系,我同時也希望持續這種正常關系。因為在國際反恐、在防止氣候變暖,在促進地區與全球的和平方面,中國是法國和歐洲非常重要的盟友。
[作者簡介]
程宇航,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