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玲
有一次,惠施邀請莊子出門游玩,陽光明媚,景色很美,二人結伴來到濠水的橋上,莊子瞧著水中自在的游魚,不禁感嘆道:“你看河里的魚兒從容悠閑地游著,看起來多快樂呀。”
惠施一聽,立馬反問道:“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回答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惠施不甘示弱,繼續反駁:“對呀,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想法;可你也不是魚,那么,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很明顯嘛。”
說到這兒,莊子突然話鋒一轉,說:“讓我們把話從頭捋一捋吧!你剛剛問我‘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對不對?”
“是的。”惠施回答。
“你說這句話,實際上就表明你知道了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我知道魚的快樂。”莊子繼續說,“至于我是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我現在告訴你,我是剛剛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記錄在《莊子》一書中的這個故事,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這場辯論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莊子曾說,惠施學問廣博,學富五車。可惜惠施的著作并沒流傳下來,幸運的是,《莊子》一書記載了許多惠施的思想和故事。
透過這些故事我們會發現,莊子和惠施常在一起辯論。雖然他們兩人的觀點常有差異,甚至大相徑庭,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們之間的友誼。多年后,莊子經過惠施的墓前時,他對隨行的人說:“從前郢地有個人捏土時,不小心把一個泥點濺到了鼻子上,這泥點就像蒼蠅的翅膀那樣又薄又小,他請一位匠人替他削掉污點,這匠人便呼呼作響地揮動斧頭,隨手一劈,結果那小泥點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子竟沒有受到絲毫損傷,站著的郢人也面不改色。宋元公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匠人找來,對他說:‘來,向我展示一下你的絕活。匠人說:‘我以前是曾削過鼻尖上的泥點,不過現在我的對手已經去世很久了。”
莊子感慨道:“自從先生去世后,我也沒什么可以一起辯論的對象了!”此后,他便像沉睡一般,不聞世事不發一言,直至去世。
思維對對碰
惠施提出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是問人如何知道動物的想法,他的前提是不同種類的事物是無法溝通的;莊子的回答則進一步推動了這個問題,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人的想法呢?因而不難發現,莊子的回答在邏輯上是有漏洞的,所以給了惠施反駁的機會。
我們看到,莊子喜歡列舉事例講故事,惠施擅長抓住邏輯的漏洞,二人針鋒相對、各執一詞,在不斷的辯論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有人感嘆道:人生若是沒有鐘子期、俞伯牙那樣志同道合的知音,倘若能有如莊子與惠施這樣惺惺相惜的“辯友”,也是足夠了呀!
生活啟示錄
當你在路邊碰到貓咪和狗狗時,看著它們活潑可愛的姿態,你肯定忍不住覺得它們一定好開心;而看到它們“愁眉苦臉”的樣子,你會以為它們哪里不舒服,正在悲傷難過。動物真的有情感嗎?怎么能斷定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呢?所以有人認為,這些猜測只是人類自身的情感投注:我們認為動物有著和人類相似的情感,并想象在一定的情況下,他們和人類一樣會有情緒反應。人和人之間的了解其實也有類似的難題,當你看到好朋友因為考試沒考好而傷心的時候,可能也會為他感到難過,但假如問你“你又不是他,怎么能知道他有多難過”,你該如何作答呢?人真的能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嗎?結合你的經歷,說說你對這個問題的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