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著名數學家,長期從事數學前沿研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吳方法”等,一次又一次轟動了學界。
吳老說:“我這輩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研究。”1975年,他偶然接觸了中國古代數學,一下子就開啟了中國數學的“正名之路”。在西方學界看來,中國古代數學不入流,甚至覺得其中很多算法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對世界數學沒什么影響。因為中國古代數學有一個關鍵癥結所在:“只給結果,沒有論證過程。”例如著名的“秦九韶公式”,一開始數學史家就認定,是從西方“海倫公式”演變的,絕非中國古代原創發現。為了給中國古代數學正名,吳老決定給出論證過程,而且拋棄所有現代數學知識,只用中國古代已有的數學知識。為了看懂古代文獻,他狠狠下了一番功夫,從簡易的白話,到文白夾雜,再到最后能直接閱讀算法文獻。終于,在“出入相補原理”中,他找到了破解密碼,非常復雜地驗證出“秦九韶公式”。一個被埋葬了700年的證明,被吳老復證后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數學和希臘數學完全不是一個風格體系。隨后,吳老又證明了多個問題,發表《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終于讓一大批外國數學史家被中國古老的智慧折服。
得益于對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吳老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數學機械化(國際稱“吳方法”),實現了將煩瑣的數學運算、證明交由計算機來完成。
人物速寫
吳文俊對數學的貢獻有多大?有外行曾經問他在頂級刊物上發表過多少論文,他的同事回答:“吳先生已經是數學史的一部分。”
汲取中國傳統數學思想的精華,吳老在拓撲學和機器證明領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一個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式、方法,不僅代表著他所取得的燦然成績,更是他“希望我們中國人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不懈探索。
中國要在科學史上作出與十幾億人相稱的創新貢獻,必須開辟屬于自己的方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吳老直到90多歲還在努力。他說,“我想我還可以做一點事情”,為的就是中國“有一批批的英才輩出”“讓外國人跟著中國人跑”。數學研究需要將這樣的接力棒傳下去,中國創新需要將這樣的精神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