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今年年初,國務院將人工智能(AI)的發展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引發了一場投資熱潮,而這次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一個指導性文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發布,無疑將使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作為科技領域的一座高峰,人工智能對于生產力改造、生產效率提升,將發揮巨大作用,助力中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發展人工智能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已經搭建完成頂層設計框架,接下來就要看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和產業有機融合,發揮其強大的威力。
2015年在國務院印發的《“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中,已經明確指出要將人工智能作為新的產業模式重點發展。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更是把“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商用”列入國家未來幾年的重要發展戰略。在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面前,國內不少大型科技公司已經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謀篇布局,頻頻發力。隨著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計算網絡等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工智能也正在離商業化越來越近。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的分析,當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百億級別。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到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的規模要超過1500億元,帶動的相關產業規模更是要超過1萬億元。在人工智能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如此龐大的市場前景面前,BAT之類的互聯網巨頭企業不惜重金投入,產業布局正在加速。
百度:開放平臺搶先機
7月5日上午,2017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通過視頻直播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公司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的情景。李彥宏在視頻中稱,自己剛剛上五環,正在前往會場的路上,“車處在自動駕駛的狀態”。李彥宏的舉動,在網上引發了關于其是否違反了交通法規的激烈爭議,不過其展示百度AI技術的宣傳,卻因此得到了最大的規模傳播。
當天,百度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公布了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態開放戰略,并推出DuerOS和Apollo兩大開放平臺。百度還同時宣布將全面開放60項核心人工智能能力,其中包括語音、視頻、增強現實、機器人視覺、自然語音處理五大類14項新能力。
這些年來,百度人工智能的技術核心,有一個關鍵詞——深度學習。2013年1月,百度正式宣布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IDL),李彥宏擔任院長。同年,在美國百度也建立了人工智能團隊,叫“深度學習研究中心”,也叫“美研院”。2014年5月,百度在硅谷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也就是百度的 AI Lab,其使命就是開發 AI 技術。百度硅谷AI Lab專注于深度學習技術的研究,經常有前沿的技術成果放出。同年7月,百度成立大數據實驗室。
在百度的人工智能生態開放戰略中,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DuerOS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目前已和海爾、美的、浪潮、小魚在家、國安廣視等很多企業達成合作,把自然語言人機交互能力輸送到各類硬件產品中。
而幾乎引發汽車業內地震的,是百度的自動駕駛Apollo平臺。人工智能熱潮中,自動駕駛被視為最大的應用場景。百度這個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開放的軟件平臺,能夠助力傳統車企更為快速地搭建出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瞬間降低了自動駕駛的入門門檻。李彥宏乘無人駕駛車上五環,無疑是對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好代言。
在Apollo平臺計劃中,百度還將同時與合作伙伴組成協作聯盟。在 6月初上海舉行的2017亞洲消費電子展上,百度已經與德賽西威、聯合汽車電子等幾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達成關于自動駕駛所需要的高精度定位的專用平臺 BCU的合作。在7月5日的2017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陸奇在演講中將該生態的“朋友圈”名單打到了身后的大屏幕上,包括戴姆勒、福特兩家國際車企以及東風、長安等13家中國車企,此外,還包括產業鏈上一流的芯片公司、傳感器公司、地圖公司、云服務公司、研究機構等,如微軟、intel 、路暢科技、中興通訊、清華大學等。據陸奇透露,初始合作伙伴已經超過50個。

從“人工智能是互聯網下一個增長點”,到“互聯網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再到“互聯網是開胃菜,主菜是人工智能”,李彥宏的論調中人工智能的地位越來越高,百度對人工智能的重視也逐漸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為國內IT企業中最早投入人工智能研發的公司之一,通過DuerOS和Apollo兩大開放平臺,百度將人工智能技術和更多行業應用進行結合,將持續開放旗下人工智能技術能力,使相關應用不斷落地,加速AI產品化、商業化布局。
阿里:打造全產業生態
2017百度AI開發者大會舉行的同一天,阿里巴巴發布了由旗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的首款消費級人工智能產品天貓精靈X1智能音箱。借助旗下電商平臺的大數據,以及自身的云計算和企業服務能力,加上阿里旗下的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iDST)提供的核心AI基礎技術,阿里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并在2016年8月推出ET機器人,開始應用于旗下電商平臺的日常客服中。與其他巨頭的AI Labs相比,阿里的人工智能實驗室更多地偏向消費級產品。
金融領域是阿里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布局方向。AI作為螞蟻金服的一個核心技術引擎,包括從底層的機器感知(比如視覺),到自然語言理解,到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預測,到頂層的推理與決策。
對阿里來說,云計算是其面向未來的核心部分,阿里希望構建以場景應用作為突破口的全產業鏈生態。云計算與人工智能雖然屬于兩個范疇,但二者之間也有交叉,并且,目前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嘗試,很多出自云平臺。比如在云棲大會上,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項“瘋狂”的計劃,為這座城市安裝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其內核采用的即是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術。
騰訊:內外結合求突破
騰訊高級副總裁姚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開發包括兩個內外結合路徑:一是整合騰訊自身的技術資源,形成體系和重點;二是加快對優秀公司的收購和合作步伐。
經過半年籌劃和對上千個項目歷時三個月的篩選,騰訊首次海選人工智能項目日前塵埃落定,25個項目最終入選。這是騰訊推出的“AI加速器”首次面向外部進行AI布局。
據騰訊開放平臺副總經理王蘭介紹,AI加速器會有技術的輔導、導師的加入,去對接到開放平臺的企業,而對于騰訊而言,會開放API、云計算能力,把加速器項目深入對接到現在比較成熟企業的技術應用中。同時,成員項目可以通過騰訊開放平臺、互聯網+、騰訊云等渠道,獲取市場資源與更多合作伙伴進行對接。同時,它們將會獲得與騰訊投資、雙百計劃的對接機會,并通過加速器獲得多家投資機構的重點關注。
面臨AI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沖擊,騰訊希望通過AI加速器項目,延續其在過去7年里“去中心化”開放戰略的成功經驗。騰訊在AI方面的戰略規劃與布局自去年才漸漸開啟,但在此前,騰訊也在進行著AI相關的場景的研究和使用。
2012年成立的優圖實驗室,隸屬于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是騰訊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柱之一,專注在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和業務落地。團隊成員將近百人,大都是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上海交大、浙大等頂級院校的博士、碩士。其提供的技術已經被應用于騰訊旗下的圖片美化編輯應用天天P圖上。
另外騰訊還成立了微信語音實驗室,這個主攻語音識別、模式識別的工作室,最核心應用是提供微信中語音輸入轉文字的方式,目前基于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提供小微、智能客服等服務。
成立于2015年的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專注于搜索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四大研究領域,同時與哈工大、中科大等高校展開合作,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微信、QQ、QQ音樂、QQ視頻等產品中。
2016年4月正式成立的騰訊AI Lab,屬于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主要圍繞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4個方向進行研究。目前團隊有50余位AI科學家及200多位應用工程師,研究方向主要為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其技術已經應用于上百個騰訊產品內,包括QQ、騰訊應用寶、QQ音樂和天天快報等。今年3月,圍棋AI產品“絕藝”在東京第10屆UEC杯計算機圍棋大賽首次亮相,以11戰全勝戰績奪冠,顯示了騰訊AI Lab的實力。騰訊AI Lab曾經喊出“學術有影響,工業有產出”的口號,其最大的特點是AI Lab 里面是自帶應用的,這和只專注技術的實驗室不一樣。
另外,在今年5月,騰訊在美國成立了西雅圖AI實驗室,對AI全球化人才進行儲備,同時推動騰訊在語音識別及自然語言理解等AI領域的基礎研究。
在此前騰訊云等技術的基礎上,騰訊正在圍繞文本、圖像、語音、視頻、游戲和硬件這6類智能產品進行研發,并在智能輿情、智能醫療、智能游戲、智能音箱4條主線展開布局。
產業投資將破500億
除BAT之外,聯想、華為、京東等國內IT企業也已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展開積極布局。
7月20日,聯想集團以“讓世界充滿AI”為主題的第三屆全球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 World)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在即將來臨的人工智能時代,聯想要做這一輪“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并通過“設備云”與“基礎設施云”賦能產業和行業。
會上,聯想首次向外界公布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和布局,并宣布聯合京東共建AI大數據平臺,加快推動AI的產業化。同時,聯想還一口氣展示了近10項AI創新技術和應用,涵蓋生活消費、健康監測、企業辦公服務等多個領域。此外,同時,聯想還宣布將與智能汽車初創企業蔚來汽車開展深入合作,聯合開發智能汽車計算平臺。
業內普遍認為,IT巨頭企業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將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將進一步推動產業成熟。而隨著產業風口的形成,大量創投活動也會進一步活躍,不斷促使產業步入成熟期,中國未來在這一領域或許能夠產生在全世界范圍有影響力的企業。
據Forrester、投資中國等多家第三方機構的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公開披露的人工智能領域投資超過200起,累計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業內認為,根據目前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態勢,未來兩年內,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金額將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投資總金額可能是2016年的3倍甚至更高——以此估算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金額將輕松突破500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