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中的孟子形象鮮明,通過他講述的思想觀點,我們可以感知他的性格特點。具體可以從濟世救民、重視恥辱、治學嚴謹這三個方面去看,他一生都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善始善終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孟子;孟子形象
作者簡介:康小芹(1993-),女,漢,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先秦兩漢。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01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 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各國爭相奪利。此時,孟子提出用“仁義”治國。雖然在后世看來這一主張對于一個國家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當時的統治者不采用他的主張,他不辭煩難,游說多個諸侯國,力圖拯救亂世。
一、濟世救民的君子
從《孟子》七篇中,“仁義”是中心思想。這使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孟子的性格特征。《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是《孟子》開篇第一章,孟子針對梁惠王的提問,一針見血地指出“利”才是導致戰國紛亂的根本原因,“仁義”才能使國家安定。孟子游說諸侯,會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措施。齊宣王當政時,稷下之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孟子大致此時來到了齊國。宣王詢問孟子如何稱王天下。孟子結合齊國的具體狀況,認為齊國并非大國,不能和大國匹敵,應該從根本問題入手,于是提出了施行仁政的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民為重的思想有所體現,并且他講“仁義”不是脫離實際的,首先是要保證民眾的物質生活,其次才能夠教育他們,教給他們孝悌的道理。《孟子·離婁下》:“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里孟子表明了自己對于“仁義”的態度,即順從內心行仁義,而不是為了得到功名利祿去行假仁義,足見孟子對于民眾的關懷。他還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這個主張具有很強的人道主義色彩,他把民眾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一直關注民眾的生活,并且一再地告誡統治者要獲取民心才能夠使得政治局面和諧。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為了濟世救民而大膽、勇敢的君子形象。
二、重視恥辱的孟子
儒家注重“恥”,《論語·學而》:“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孟子也同樣重視“恥”。《孟子·離婁下》:“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如果你作為一個官員,只是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對于民眾沒有絲毫的關懷,即使官職再大,都是值得恥的事情。《孟子·盡心上》:“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強調人應該進行自我反省。下一章說:“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弱人,何若人有?”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遇到問題首先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不妥,而不是向外尋找原因。孟子的觀點直截了當,他是一個重視自律的人,并且是一個真性情之人。正因為他重視自律,當他覺得自己沒錯,而別人觸犯了自己的底線時,他就會大膽地反擊對方,不管對方是什么身份。《孟子·公孫丑下》中齊宣王不去見孟子,而是讓孟子去見他,孟子認為他這樣做不禮貌,也以得病為借口不去見宣王。孟子認為國君應該尊重賢士,而不是看重地位。
三、治學嚴謹的孟子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這是他對于學習《詩》的見解,讀《詩》不能只從字面意義來理解詩句,而應該注重大義,用自己的心去感知詩意。其實讀所有書都應如此,注重心靈世界,用心去感知作品本身。《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也是讓我們領會經典的實質,不要傷害了它的大義。《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這里強調的學問之道是保持人的初心不變,即人的善性。因為學習的目的就是使人保持善性,不能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弈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學習的人必須要確立高標準、嚴要求,這就是所說的“規矩”。不僅適用于學習知識,學習其他方面的東西也是一種“規矩”。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治學嚴謹,學習方面的心得體會頗多,既要用心去感悟,還要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學有所成。
《孟子》乃“猛志固常在”,孟子也確實堅守儒家的大道,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正如《孟子·盡心上》所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不論是對于他的理想而言,還是對于學習,善始善終都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參考文獻:
[1]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M].濟南.齊魯書社,2007.
[3]陳穎.《孟子》中的孟子形象探析[J].華商,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