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德潛以《說詩晬語》為中心,提出了不少新的詩學理論。《說詩晬語》以體制嬗變為脈絡,以源流相繼為特征,有著嚴密的理論體系。主張恢復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觀,同時又注重詩歌的審美作用,豐富了我國詩歌批評的經驗,對后世的詩歌批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他過分注重詩教的詩學思想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我們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予客觀的評價。
關鍵詞:沈德潛;《說詩晬語》;詩教觀;詩學價值意義
作者簡介:李芳(1990.3-),女,山東省滕州市界河鎮人,遼寧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01
沈德潛是清代著名的選詩家和詩評家,有許多詩歌選集,對歷代詩人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各種詩體的典范作品及詩歌的創作鑒賞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雍正九年撰有論詩專著《說詩晬語》,以詩話方式對早年詩學主張進行系統歸納,代表了清代格調派的詩學主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主要是總結《說詩晬語》一書所體現出來的詩學思想。
一、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觀
沈德潛的詩學思想中最核心的特點就是儒家色彩,而儒家詩論最重視詩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沈德潛論詩一直都堅持宗旨、格調和神韻的綜合。沈德潛論詩強調先審宗旨,然后論規格,最后以神韻衡量詩作。沈德潛所說的“審宗旨”就是以儒家傳統作為衡量作品的主要標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詩歌的社會功用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句話高度概括了詩歌的社會功用。具體來說是詩歌有藝術感染作用,可以考見得失,可以交流感情來團結,還有“怨刺上政”的作用。《說詩晬語》整個思想和體系建構始終貫穿著儒家溫柔敦厚的政治教化功能。在《說詩晬語》第一則中沈德潛就說: “詩之為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用如此其重也。秦漢以來,樂府代興;六代繼之,流衍靡曼。至有唐而聲律日工,托興漸失,徒視為嘲風雪、弄花草,游歷燕衎之具,而‘詩教遠矣。學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窮其源,猶望海者指魚背為海岸,而不自悟其見之小也。今雖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優柔漸漬,仰溯《風》《雅》,詩道始尊。”這就是說教化功用是詩歌產生的一個緣由,只是隨著詩歌的發展,藝術性的增強,其教化作用逐漸被詩人們忽視。當時詩歌具有審美作用是詩歌發展的正確趨勢,而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重新強調詩歌的功用,并不是忽視詩歌的這一作用,只是要人們重新重視詩歌的社會功用性,并且將這一主旨貫穿到詩歌的批評實踐中去。
2、比興手法
與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相聯系,沈德潛在詩歌的表現方式上主張溫柔敦厚與比興手法。“比興”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復雜而又常用的詩學范疇。鄭玄在《周禮·大師注》中說“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彼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將感情傾向和比興聯系起來。《說詩晬語》第三則便對詩的這一價值進行闡釋:“王子擊好《晨風》,而慈父感悟;裴安祖講《鹿鳴》,而兄弟同食;周盤誦《汝墳》,而為親從征。此三詩別有旨也,而觸發乃在君臣父子兄弟,唯其‘可以興也。讀前人詩而但求訓詁,獵得詞章記問之富而已,雖多奚為?”指出讀詩不是簡單的“求訓詁”,更重要的是領會詩歌興寄之意,從而實現詩歌的社會功用價值。
3、重視情感的雅化
長期以來詩學界多把“詩言志”和“詩緣情”看作兩種對立的文學觀。但從早期的一些材料看來,情、志內涵頗有共通之處。這是清代中期以沈德潛為代表的格調派和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派詩學理論的根本差異所在。但是沈德潛尊崇儒家詩教并不意味著完全忽略了詩歌的藝術特征。沈德潛選評詩歌能夠兼顧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審美特征。這也正是其詩選流傳深遠的重要原因。
二、主“格調”的詩歌創作觀
沈德潛歷來被視為格調派的代表,其基本特征是重視對體制的分析,通過考察前代創作來總結各種詩體的創作規范和審美特征,為后學者指明師法對象。沈德潛的格調理論不是僵化的教條,他在繼承前代格調論者對詩歌聲律要求的基礎上,也吸收了王士禎和葉燮的詩學主張,重視詩歌的審美特性,努力調和詩歌的思想價值與審美價值,使之達到完美的統一。沈德潛的“格調”是一種具體的法度,詩歌會因創作者和體裁等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貌。而沈德潛又不是只重“法”的,他進一步指出,“法”在詩文創作中只是一種技巧,最終是了為表達“意”,如果把“法”作為一種不可改變的規矩遵循,詩歌創作必然會走上擬古的道路。
《說詩晬語》的敘述方式與文學史的敘述方式有相同之處,是按照時代順序來梳理各種詩歌的發展變化和不同詩歌之間的繼承關系,這既是最傳統的論詩方法,又有意識地將零散的觀點放置在一個總體的邏輯框架之中。這是有意識地在解決我國傳統詩論體系松散、零亂的弊端。“詩教”是《說詩晬語》的重心,但其中基本指出不符合詩教的要求的詩歌,但它并沒有規定說什么樣的詩歌是符合要求的。這樣他的詩學思想就具有了極大的伸縮度,也就能在詩學論爭之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獲得最廣泛的認可。這對我們當下也有一定的啟示,即充分考慮時代背景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狀況來來完成文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薛雪著,杜維沫校注.一瓢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2]沈德潛著,霍松林校注.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3]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4]王宏林.沈德潛詩學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5]王偉.《說詩晬語》和沈德潛的詩學思想研究[J].學術交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