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鑒賞是對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和學習的基本方式,同時也是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的主要形式,能夠通過讀者的參與來感悟作品的價值。而譯者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并體會需要翻譯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并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翻譯。作品《飄》是一部風靡全球的世界經典文學作品,國內目前存在兩個漢譯的版本,通過對比兩個版本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由于譯者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背景,因此在表現和創作譯文時都加入了自己對于作品的獨特理解。因此譯文之間的內容表現各不相同,這也說明了譯者在對作品進行文學鑒賞的階段就已表現出了其自身具有的主體性。
關鍵詞:文學;鑒賞論;譯者;主體性
作者簡介:鄧卓,女,吉林長春人,1995年1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02
引言:
隨著我們在閱讀作品時對于文章翻譯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發揮的主體性的作用的關注度也就越多。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發揮的主體性也受到了對應的關注[1]。研究單純地從譯文的文字層面出發,進而深入到在翻譯過程中對于文章的全方面因素的討論。以哲學的角度來分析,我們可以理解為任何一個人都是獨立的主體,因此它能夠具備主體應當具有的主觀能動性。
一、文學鑒賞
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是我們欣賞文學作品并對文學作品進行理論研究的主要方式,而以文學欣賞活動作為研究對象是我們提升文學鑒賞能力的有效方式。目前對文學鑒賞的意義的界定表述主要是說文學鑒賞在讀者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時的一種兼具審美的認識活動。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可以通過文字,來了解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等內容,從而因文字表述對其產生相應的感受和體驗,并引發情感上的共鳴,通過文字的表述來感受文章內容的美感,進而領會文學作品中所要展現的思想內容。這種由淺及深的變化過程就是在進行文學鑒賞。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的過程。也可以是說文學鑒賞是一種從感知到情感變化的具體反應。要滿足文學鑒賞這種精神活動的要求,要求作品本身就具有可供欣賞的美。同時,鑒賞活動還受到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主體的影響和制約。這個時候文學作品通常作為文學鑒賞的客體。而一部文學作品,它首先必須要成為閱讀的對象,進而才能夠在讀者的作用下成為鑒賞的對象[2]。在開展文學鑒賞的過程中,讀者更加注重對于作品審美功能的實現。
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首先是作為主體來對原作進行閱讀和鑒賞的,通過對作品內容以及富有的情感內容的理解。進而將其轉換為另外一種語言,并對原文中所表現的生活以及作者在文中對于生活的審美及評價進行再現。同時,譯者在對原文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時隱時現地表現出自己對于原作品的理解以及審美的評價。
二、譯者的主體性表現
對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體現的主體性,我們通常將其理解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主動的對文章進行翻譯,并以文章的原本意圖作為前提,進而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目的就在于將文章進行語言轉化。因此,不管譯文對象的作者在其創作過程中是如何的表現生活、展現自己對于現實生活的感官和感受。但對于譯者來講,他只能先將自己放在一個普通閱讀者的位置,一步一步地對作品進行閱讀、理解、分析、鑒賞。去感受作者使用文字想要表達的信息內容,以及他想要通過文字再現什么樣的生活以及對于生活的審美評價。在這個過程中譯者不同于其他的閱讀者,因為它在閱讀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對文字信息的語言轉化。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會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的加入自己對于原創作品的審美評價。
(一)鑒賞對象選擇的自由性。
《飄》具有兩個不同版本的譯文,譯者分別是傅東華以及李美華。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兩位充分地展現了對鑒賞對象進行自由的選擇。在傅東華的譯文中,他介紹了在進行翻譯的背景:此時的傅東華所處的年代正是1940年的上海,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譯者面臨著內憂和外患的雙重壓力。即便如此,譯者自身也充分地展現了其選擇作品的自由性。相對于傅東華先生,李美華所處的環境就好很多,她所翻譯的《飄》第一版的出版時間是在2000年。這時的中國發展的環境相對穩定。并且在改革開放的思想推動下,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因此譯者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進行文學鑒賞的對象。所以譯者在序中提到“作品中女主人公所展現的性格能夠給予讀者以鼓舞的動力?!边@種意識的展現符合任何一個時代[3]。因此能夠得出,作者在進行文學作品選擇時能夠充分地發揮其自由性,并依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選擇。
(二)對于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再現以及創造
文學作品的作者在創作時往往會加入一些獨特的藝術形象。而譯者在對作品進行鑒賞時,應當充分的對這些形象進行解讀。同時,譯者還應當在進行語言轉化的過程中展現出對這些藝術形象的審美評價。簡單地來說,就是作為閱讀者的譯者或在作品中逐漸滲入自己對于閱讀對象的詮釋內容。因此,閱讀不會是客觀的,而文學鑒賞則更不會表現出客觀性。
作者瑪格雷特在文中塑造了郝思嘉、衛希里以及眉蘭等人物形象。然而在不同的版本的譯文中,譯者加入了自己對于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解讀,從而使兩個版本的人物形象表現相異。盡管原作品相同,但兩部譯文仍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以郝思嘉在作品中的性格描述作以說明:
At sixteen, thanks to Mammy and Ellen, she looked sweet, charming and giddy, but she was, in reality, self-willed, vain and obstinate.
通過對兩位譯者譯文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譯者李在翻譯“self-willed, vain and obstinate.”這句英文內容時,選用“任性、虛榮、個性強硬”等詞語,而傅的譯文中則選用了“剛愎、執拗、愛慕虛榮”之類的詞語,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傅對郝思嘉的性格描述相對于李其所具有的負面因素更多。通過對序文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出由于譯者所存在的環境的不同,因此在譯文中也展現出了不同的解讀方式[4]。
由此可見,譯者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盡力地在進行原文內容的再現與創作。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主體性的作用,即使是作品中的同一形象,也可能會因為譯者的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解讀。
(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
譯者在對翻譯對象進行原文閱讀時,在解讀信息,產生審美評價時很難有效地避免其自身主體性的作用力。這是由于譯者的思想受到自己所接受的文化,環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譯文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于傅東華先生以及李美華女士所處的不同的時代背景,導致其對于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的理解產生差異,同時還由于兩位譯者的性別不同,因此進行翻譯的視角也有所不同。傅先生將《飄》定義為一部具有低級趣味的愛情故事,因此讀者在讀他這個版本的譯文時感覺更像是一部愛情小說。而李先生對于《飄》的定義則是一部發生在美國內戰時期的愛情羅曼史,同時由于作者自身女性的特點,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難免會更多地突出女主人公女的性格特點,同時弱化了郝思嘉對于兒女情長的形象審美評價,將女主放入到了整個歷史的大背景中。希望能夠通過譯文來展現郝思嘉勇敢面對現實與困難抗爭的精神。
三、結束語
同樣是由瑪格麗特創作的,但由于譯者對于原文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對內容的闡釋,因此所翻譯的譯文各不相同,且文中所展現的藝術形象也不同。因而,可見譯者在對原文所具有的審美意識以及創造性方面的自主性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夏艷,劉書梅.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看譯者主體性——以《飄》漢譯本為例[J]. 淮陰工學院學報,2014,(04):56-58.
[2]郭蕾.譯者主體性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對兒童語言學習的補償作用——以《綠山墻的安妮》兩個漢譯本的比較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6):263-264.
[3]劉書梅,童曉燕.從文學鑒賞論看譯者主體性——以《飄》漢譯本為例[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12-115.
[4]王玉峰,席文林.理論著作翻譯中影響譯者主體性的可能因素——以《文學理論導論》的兩個漢譯本的變化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