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 目的 探究良好的產時護理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陰道分娩安全性的價值。 方法 該文選取該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的80例糖尿病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實驗組則在產時對其進行良好的護理,加強對于產婦的飲食干預以及心理干預,并且在新生兒出生后對其進行及時的護理,在這一過程中應對于產婦以及新生兒的相關數據進行記錄,以方便進一步的探究。 結果 實驗組40例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均在護理過程中良好的對于血糖進行了控制,并且順利的從陰道分娩。對照組的效果較實驗組有較大的差異(P<0.05)。 結論 良好的產時護理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不僅能夠幫助產婦緩解負面情緒,提升分娩質量,還能夠很大程度的對于產婦的滿意程度進行提升,在今后的臨床中可以對于這一方法進行廣泛的使用。
[關鍵詞] 產時護理;妊娠期糖尿病;陰道分娩;安全性;價值
[中圖分類號] R24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13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afety of good intrapartum nursing on the safety of vaginal delivery of delivery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80 cases of diabetic delivery wom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ectively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good intrapartum nursing, and the dieting intervention and mental intervention were enhanced and the related data of delivery women and newborns were recorded in order 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Results The blood glucose was better controll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nursing course, and vaginal delivery wa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big(P<0.05). Conclusion The good intrapartum nursing has an obvious effect on the delivery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which can not only help delivery women relieve the negative emotion, improve the delivery quality but also greatly improve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elivery women, which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the future clinic.
[Key words] Intrapartum nurs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Vaginal delivery; Safety; Value
妊娠期糖尿病即產婦在懷孕后才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不包括在懷孕前就已經得知自身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極高,并且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一疾病的發病率就進一步得以提升[1]。在妊娠過程中,糖尿病的存在會對于孕婦生理上造成影響,使得內分泌紊亂,因此十分容易增加妊娠過程中的危險性,這一情況又會對于產婦的心理造成影響,增加產婦的焦慮與不安,嚴重情況下會造成抑郁的情緒的產生。而這些不良情緒則會進一步的加劇產婦體內激素的不平衡,造成病情加重,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對于以上問題進行重視[2]。隨著當前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醫療的效果以及護理過程中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如何提升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產時護理就成為了當前較為重要的問題之一。該文結合產時護理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陰道分娩的安全性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選取該院80例妊娠期糖尿病產婦作為研究對象,80例患者滿足以下條件:通過檢查確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無其他遺傳疾病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治療過程中謹遵醫囑;家屬知情并且簽署了知情書。患者滿足以上條件后即可對于檔案進行建立,并且上報給醫院的相關部門。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40例,產婦年齡區間為21~41歲,平均年齡為28.3歲,初產婦31例,經產婦9例。對照組40例,產婦年齡區間為20~42歲,平均年齡為28.9歲,初產婦33例,經產婦7例。通過檢查,兩組患者不存在其他并發癥,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等無顯著差異,不滿足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實驗組則對于良好的產時護理方法進行應用,其中包含以下方面: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進行產時護理的過程中應該對于產婦的綜合情況進行了解,例如以往的病史、懷孕情況以及用藥情況等,及時的對于產婦的B超結果進行分析,并且關注產婦的心理變化,及時的對于消極情緒進行調整[3]。醫護人員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詳細的對于病情向產婦以及家屬進行講解,強調注意事項,讓產婦增強對于病情以及自身情況的了解,醫護人員還應該對于產婦進行鼓勵,增強產婦對于生產的信心。②飲食干預,由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區別于正常產婦,不能對于過多的糖類進行攝入,因此要保證產婦的少食多餐,在生產過程中讓孕婦多飲水,增強孕婦的體力,以保證分娩的順利進行,但是要嚴格的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防止產后高血糖的情況發生。③血糖監測,產婦的情緒會對于體內的血糖進行影響,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應該每隔2 h就檢測1次產婦的血糖,隨著產婦疼痛感的增加以及情緒的緊張,血液中的糖量會不斷地增多,當糖量達到5.88 mmol/L時就應該及時的對于產婦進行干預,增加胰島素的注射,但也要嚴格的控制胰島素的注射量,防止產婦出現低血糖的情況。④產程檢測,在生產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嚴格的對于胎心進行檢測,并且判斷產婦的羊水性質以及宮縮程度,幫助產婦選取最為合適的體位,并督促產婦定時排尿,以避免膀胱影響胎兒頭部的情況發生。定時的檢查產婦宮口情況,并且對于產程的時間進行控制,以保證產婦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若發現產婦面色蒼白,盜汗情況嚴重并且惡心和頭暈就應該及時的對于相關的搶救措施進行實行。⑤產后護理,在產婦生產過后應及時的利用湯汁等幫助產婦恢復體力,消除疲勞,并且利用溫水對于子宮進行清理,記錄子宮的情況防止再次出血的情況發生,并且繼續對于產婦的血糖進行測量,根據結果來結合胰島素進行使用[4]。并且在恢復期間持續對于孕婦的血糖進行監測。除了對于產婦生產過程進行護理外,還應加強對于新生兒的護理,要注意對于新生兒的保暖,幫助新生兒吸氧,提早的對于糖水以及奶水進行提供,并且測量新生兒血糖情況,如果新生兒存在血糖偏低的情況則要提早的對于糖水進行喂養,保證新生兒血糖的回升,若新生兒存在面色蒼白、哭聲微弱等情況則要加強對于嬰兒的定時檢測,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2 結果
通過兩組患者情況的對比,發現實驗組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不僅實驗組的產婦以及胎兒的安全方面由于對照組,而且實驗組產婦的綜合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對于妊娠期產婦進行良好的產時護理對于產婦來講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夠降低血糖對于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影響,及時的對于產婦的血糖進行調節,增強產婦對于自身病情的了解,在生活中進行注意,還能夠加強對于產婦的了解,及時的對于其情緒進行調節,降低抑郁情緒的產生可能性,增強產婦對于自身生產的信心[5]。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加強產婦對于醫院護理的滿意程度,對于醫患關系進行明顯的改善。由于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結合了專業性的知識進行應用,以達到控制的目的,因此能夠有效地對于產婦的情緒進行調整,加強對于孕期產婦的有效控制,這一做法也能夠增強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分娩結局的發生,進一步加強了母嬰的健康,因此在今后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生產過程中可以對于良好的產時護理方法進行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菁,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產時護理干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5):113.
[2] 夏淑君,劉麗麗.妊娠糖尿病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全程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33):52.
[3] 任香麗.妊娠糖尿病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全程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4):176.
[4] 孫秀梅,妊娠合并糖尿病陰道分娩的觀察及護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143-144.
[5] 薛瑛.關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實施陰道分娩的安全性和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31):342-343.
(收稿日期:201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