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末以來,席卷全球的帝國主義殖民戰爭與兩次世界大戰將傳統西方奉行的價值觀念徹底擊碎,理想國崩塌。在哲學思想上,基督教的傳統道德對人的奴役使得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價值”的理念。這一切的變化同時也在影響著文學的發展。種種沖擊使人們對文學產生了不同的觀念。本文將通過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代表什克洛夫斯基的重要理念——陌生化入手,探求什克洛夫斯基文學觀念是如何重構的。
關鍵詞:陌生化;文學觀念;重構
作者簡介:何佳寧,男,1992年3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一、什克洛夫斯基對陌生化的闡釋
在什克洛夫斯基之前,19世紀的現實主義理論一直將文學作品同現實生活緊密關聯,將“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當做文學的首要任務。隨后的現代主義理論,打破“崇高”,反對一切權威,將關注點“向內轉”,重視人的無意識與本能,力圖挖掘人內心的世界,加強了對形式研究的力度,尤其是在語言方面,追求荒誕與怪異。與之相似,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永遠是獨立于生活的,它的顏色從不反映飄揚在城堡上空的旗幟的顏色。”就是說,文學作品有其自身的規律,它不會受到任何關乎于意識形態的干擾。而“陌生化”則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增加感知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什氏對于文學文本的內容關注極少。他所關注的是人們對文本的審美感知過程,提倡一種人本能的對藝術的美的直覺。這種對美的感知是與文學文本藝術形式相關的,延長審美感知的時間長度和增加對形式感知的難度則是通過對語言的“陌生化”處理而達到的。在他看來,日常語言注重的是詞語中蘊含的內容,而文學語言注重的是詞語的排列方式。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什氏并不是將讀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雖然他的理論對后來姚斯的接受美學的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是僅僅將讀者作為一個審美主體,從未系統闡述過審美主體是如何進行建構的。他的關注點與出發點是緊緊鎖定在文本之上,即對于“文學性”的探討,重點在于文文本的藝術形式的研究與闡釋。故而,他認為文藝作品的美感只產生于形式上的獨特性,與內容無關。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奇絕,延長人們審美感知的過程。文學作品不應該是對對象的照搬與模仿,需要經過藝術加工,而陌生化則是藝術加工必不可少的方法。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經過陌生化處理過的語言,不承載一般語言的意義(如日常語言),而僅具有“詩學功能”——即是文學語言所具有的功能。但這樣一來,就會使語言陷入到一種極端分裂的狀態下,語言的社會功能與詩學功能被強行分割。按照索緒爾的觀點,語言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功能。那么什氏覺得,文學語言只有恒定的能指功能。
二、什克洛夫斯基文學觀念的重構
所謂“文學性”的問題歷來是學者們探討甚至爭辯的主要問題之一。內容與形式內在的辯證關系的產生似乎宣告了一種自洽的文學性理論的誕生。受20世紀初的語言學轉向的影響,以及因殖民擴張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西方傳統價值理念崩塌的陣痛,使許多學者開始“反思”自身的文學觀念——在內容與形式的二元對立中將內容著重突出,投射到現實生活中,作為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加以反映。什克洛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他的《散文理論》中這樣寫道:“你原以為是由某位詩人創造出來的形象,卻是從別的詩人那里借用過來的,而且幾乎是不加改動。”我們可以看到,什氏認為現實必須經過作家的創造性變形,使其具有陌生的新面貌。于是,陌生化手法使用的熟練程度,成為衡量文學文本的藝術性高低的標尺。因此,現代主義必定會取代現實主義。什克洛夫斯基對現實主義理論的全面反撥,其理論基礎就在于此。
故而,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學觀念是以形式作為中心,而其中語言的地位則是重中之重——詞語的復活,這是什克洛夫斯基對于文學觀念的最好定義。他試圖對文學進行重新闡釋,力圖將詞語物化。對于什氏而言,詞就是詞,主要是它的物質性和具體性。“陌生化”理論正是通過這種忽略文本的思想內容,重視形式的思想下誕生的。在這一時期,形式主義的基本概念都是在對詞語的使用中消減詞語的意義。通過對言語的非自動化的組合而構成的文學文本,徹底消解了詞語本身乃至文學文本思想內容的含義。
雖然什克洛夫斯基再三聲明文學及其特定語言具有獨立性的觀念,不與其他任何組織形式相關。然而在他的《散文理論》中卻提到:“不言而喻,語言處于社會關系的影響之下。”有趣的是,這一點曾被巴赫金強烈批判:“這一點絲毫沒有引起什克洛夫斯基的不安,他對此并無多大興趣。”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解讀:詞是物,是按照自身的規律與規則變化的,而規律與規則受言語肌理的制約。然而他并沒有意識到,藝術手法是與總體的語言邏輯規律的發展和讀者的接受與需要密切相關的,前者取決于后者。忽略的這一點,體現了他一定的理論缺陷。
參考文獻:
[1]《文藝學中的形式主義方法》,巴赫金,1998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2]《評什克洛夫斯基著<散文理論>》,巴赫金,1998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3]《文學理論入門》,喬納森·卡勒,2015年11月,譯林出版社。
[4]《散文理論》,什克洛夫斯基,2010年5月,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5]《詞語的復活》,什克洛夫斯基,1992年3月,譯林出版社。
[6]《薩特文學論文集》,讓-保羅·薩特,1998,安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