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啊,拓荒者!》被譽為維拉·凱瑟拓荒題材系列小說的開山之作。本文旨在從生態女性主義角度分析小說中的人物。最后得出結論,在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人類可以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及生態問題。
關鍵詞:生態女性主義;自然;女性;男性
作者簡介:王媛(1989.5-),女,四川人,現工作于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與外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維拉·凱瑟是美國文學歷史上最出名且多產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啊,拓荒者!》中描述了一批美國邊民的邊疆故事,以及這片土地怎樣考驗他們,改變他們,甚至于在一些情況下,打敗他們的故事。本文針對書中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男女關系的描寫,結合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對書中人物進行分析。
1.生態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結合,關注社會中出現的環境和性別問題。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一部分社會矛盾來自于根植在西方傳統等級社會中對于女性和自然的壓迫,而破壞自然給女性帶來的傷害多于男性。女性與自然生而密切,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方法是尊重女性并且從女性角度來重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女性主義的主要觀點有:首先,女性與自然關系更緊密,任何強調男性統治地位的行為都是對自然的不尊重;第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互有聯系,并享有同等生存權利,無尊卑之差;第三,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無論有沒有人類,都應保持物種多樣性;最后,為了緩解男人和女人與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應當遵循生態女性主義。
2.《啊,拓荒者!》中人與自然的和諧
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所謂進步都是基于對自然的開發。然而,根據生態女性主義認為自然是她們的朋友,并試圖與她們合作。下面的討論旨在比較小說中男女角色對自然的不同態度。
小說中有三個主要男性人物(John Bergson、Lou、Oscar),都是負面人物。他們缺乏對自然的理解和知識,往往把自然當作可以無情利用的東西。
亞歷山德拉的父親約翰·伯格森(John Bergson)是典型的西方先鋒人物,勇敢、堅強,有毅力和強烈的愿望去實現個人目標。他認為土地本身是一種可取的、有利可圖的東西,這是把土地和自然視為人類可以占領、剝削和馴服的商品。他承認亞歷山德拉的才華和足智多謀,但他更愿意“在他的一個兒子中看到這種相似”。他低估自然,也得到了自然的忽視。他在這片荒地上幾乎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并且負債累累。他認為人類超越自然,所以他的經歷注定是悲慘的。
作為亞歷山德拉的兄弟,盧和奧斯卡對自然一無所知。盧和奧斯卡把土地視為一種毫無生氣的東西,或者是謀生的工具,他們是保守主義的象征,遵守習俗,對自然一無所知。奧斯卡對這片土地沒有什么感情,盧唯一關心的是土地所有權,他耕種的全部目的是為了掙足夠的錢,以便能把他的家人搬到城里去。盧和奧斯卡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希望能控制自然,從而在土地上賺錢,這完全違背了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
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過去是個男性化的人,對自然知之甚少。受他父親的影響,她還想把這塊土地重新改造成肥沃的土壤,以務農為生。然而,在她去了河邊并對那里的土地進行了調查之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在那之后,她深深愛上了這片荒野,并下定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她對大自然有了更好的理解后,她的女性意識被喚醒了。
亞歷山德拉和她的父親約翰·伯格森雖然聰明,但仍然無法控制土地的脾氣。她經歷了三年的干旱和失敗,用盡了所有的智力,如果她仍然缺乏對自然的了解,她將永遠不會有機會提高自己。亞歷山德拉對自然的理解與她的女性意識密切相關,因此她對自然的態度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三年的干旱使亞歷山德拉重新思考大自然到底是什么。當亞歷山德拉決定到河邊的村莊去調查另一邊的農場時,她發現她的土地比所顯示的更有潛力。在看到“大好機會”的時候,她下定決心要對自己的土地有信心,堅持下去,直到接受為止。亞歷山德拉對土地也有了新感覺,這對她來說是美麗的,富有的,堅強的和光榮的。她對土地的看法從一個有利可圖的工具變成了她應該欣賞的杰作,對土地的情感依戀也在她身上蔓延。大自然的偉大加強了她的信仰,支持她走出苦難,走向光明的未來。
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與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人們可以用生態女性主義觀點來考慮一套新的發展理念。生態女性主義者呼吁,如果人類想在地球上生存,就應該正確處理環境問題和性別歧視。研究小說中人物的成功與失敗會給我們一個解決人類與自然、現代社會男女之間矛盾的建議。
參考文獻:
[1]Cather, Willa. O, Pioneers!.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2004.
[2]Lorentzen, Lois Ann. “Ecofeminism: An Overview.” Forum on Religion and Ecology. Ed. Mary Evelyn Tucker. New Haven: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02: 31-33.
[3]McGuire, Cathleen. “Ecofeminist Visions.”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Ed. Kenneth Dolbeare.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2004: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