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琿
摘 要:《紫顏色》黑人女作家艾麗絲·沃克的代表作。本文試圖從宗教文化角度入手,探討主人公如何從對上帝形象認知的顛覆完成自我意識的覺醒,以此來展現在性別和種族歧視的雙重壓迫下黑人婦女如何獲得自我話語權利。
關鍵詞:《紫顏色》;黑人婦女;上帝形象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長篇小說《紫顏色》全書由92封信件組成,其中70封為女主人公西里亞所寫。故事發生在美國南方佐治亞村莊,14歲的少女西里亞被繼父強奸,生下的兩個孩子都被抱走,作惡多端的繼父在她母親死后強迫西里亞嫁給殘暴的某某先生,西里亞就在痛苦與恐懼中將自己遭遇的苦難訴說給上帝,直到某某先生的情婦莎格的出現。莎格用自己智慧的見解讓西里亞完成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在西里亞的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中,對上帝的認知變化是影響她獲得獨立人格的重要原因。本文試圖從上帝形象的變化入手,探討黑人婦女如何在男權社會中獲得自我的精神獨立。
一、夢想:上帝是黑人婦女心靈的寄托
林肯的廢奴宣言頒布后的一個世紀以來,美國黑人的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依然存在,黑人婦女更是忍受著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的雙重壓迫。小說女主人公西里亞成長在一個缺乏父母關愛的家庭中,她不僅承擔著繁重的家務,同時還被繼父當做泄欲與打罵的對象。面對母親的謾罵,她選擇將內心的委屈、恥辱與無助都傾訴給上帝。當一個沉默的人開始選擇傾吐自己的疑惑與痛苦時,她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覺醒。在寫給上帝的第一封信中她選擇向上帝尋求幫助“親愛的上帝,我十四歲了,我向來是個好姑娘。也許你能顯顯靈,告訴我究竟出了什么事情。”西里亞給上帝寫信寫了很多年,在她單純閉塞的環境里,上帝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西里亞的潛意識中,自己被繼父玷污后就是不潔的,而且自己又丑又黑,不配與上帝對話,就像耐蒂在信中所提及的“你的生活使你感到無比羞愧,你沒法跟上帝談,所以你只好跟他開始寫信,盡管你認為自己寫得不好。”這種羞愧的有罪念頭一直伴隨著西里亞很多年,而這種念頭正是她心甘情愿的忍受繼父和某某先生折磨的重要原因。
自從亞當被夏娃誘惑并與她一起犯下原罪后,女性在基督教中一直被認為是邪惡、淫蕩的,為了贖清她所犯下的罪惡,她必須痛苦一生,經歷種種磨難后才能升入天堂,靈魂也才能被救贖。在小說中,西里亞一直忍受著繼父的施暴,在她還懵懂的時候被繼父強奸,她必須忍氣吞聲,默默忍受所有的責罵并且勤懇的照顧好家里的事物,忍受苦難直到麻木是《圣經》教給她最重要的事情,“《圣經》上說,無論如何也要尊重父親和母親。后來,我一生氣,或者覺得我要生氣了,我就會惡心,好像要吐,難受極了。再往后,我什么感覺都沒有了。”當索菲亞被白人抓進監獄時,所有人都焦急的思考著如何營救索菲亞,只有西里亞幻想著上帝來拯救索菲亞“我在想上帝,上帝趕著馬車來,趕的低低的,把索菲亞帶回老家去。”西里亞在持久的暴力一直保持著默默忍受痛苦的態度,在她的心目中當痛苦結束后就會到天堂,天堂是永遠存在的,只有上帝才能拯救她。
二、重生:上帝是擁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人
西里亞早期將希望全部寄托于上帝的身上,而莎格的出現,慢慢喚起了西里亞從未有過的自我意識。莎格放蕩不羈,對傳統的教條不屑一顧,她敢于漠視一切男人世界定下的規則。西里亞一心一意的照顧莎格的起居生活,莎格被她的真誠打動,并引導西里亞正視男人束縛在女人身上的精神枷鎖“男人腐蝕一切,他坐在你的糧食箱上,待在你的腦子里,收音機里。他要讓你以為他無所不在。你相信他無所不在的話,你就會以為他就是上帝。”莎格不僅用自己親身的體驗讓西里亞懂的男人對女人精神的迫害,她還教會西里亞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讓西里亞明白自己是一個有著美好面龐的可愛女人。在莎格的幫助下,西里亞第一次站起來反抗艾伯特,提出和莎格一起離開,并將她心中所有對男人的積怨都發泄出來。西里亞的出走正是女性擺脫精神枷鎖,尋找自我獨立的開始。
當看清了上帝在本質上是由黑男人和白男人統治時,西里亞對上帝的態度發生了從失望到反叛的情緒。她不再給上帝寫信而是給妹妹寫信。莎格開闊了西里亞的思想,讓她知道熱愛生活和大自然,待人以愛才是崇拜上帝最好的方式。“上帝在你心中,也在大家的心里。你跟上帝一起來到人間,但是只有在心里尋找它的人才能找到它。”西里亞熱烈地愛著莎格,當莎格愛上別的男人時,她并沒有禁錮莎格,而是專心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去謀生,獲得別人的尊重。當西里亞苦盡甘來,迎來和妹妹相見的大團圓結局時,終于難以抑制住內心的幸福向久違的上帝寫信“親愛的上帝,親愛的星星,親愛的天空,親愛的人們,親愛的上帝。”]在這里,這個上帝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希望寄托對象,而是融合了西里亞對大自然和人類最博大的愛。她所體會到的宗教,是以愛為基礎并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美好生活的體驗。
三、結語
縱觀西里亞的成長歷程,從默默忍受著來自黑男人和白男人的精神壓迫,渴求來自外力的上帝超脫自己到在莎格的幫助下認清自己的生活處境并開始與之進行反抗,最終在自愛與愛人中獲得獨立與幸福。《紫顏色》所表達的不僅是個體對生命的熱愛,同樣也表達出黑人婦女對民族平等與性別平等的渴求。
參考文獻:
[1]艾麗絲·沃克.紫顏色[M].陶潔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6.
[2]劉國枝.上帝的性別與膚色——艾麗絲·沃克《紫色》的宗教意識解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3]李樹薇,田薇.基督教女性主義神學研究述評[J].哲學動態,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