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萊辛,被譽為“德國民族的作家”在18世紀上半葉代表新興的市民階級向貴族階級式經典戲劇“三一論”提出挑戰,大膽提出了自己新的新劇理論,認為德國應當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戲劇,他的民族文學對爭取德國民族統一起了重大作用。本文通過其杰出市民悲劇代表作《愛米麗雅·迦洛蒂》中主要女性角色迦洛蒂及其她女性形象分析來突出弱小市民階層對封建制度的無力道德反抗及18世紀德國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上的妥協性和思想上的軟弱性。
關鍵詞:市民悲劇;道德反抗;思想軟弱性;政治妥協性
作者簡介:陳解芬(1993-),女,湖北黃梅人,2016級天津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德語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一、劇中男性角色簡要分析
劇中男性形象各有特點和代表性。劇中虛偽自私,獨斷專行的親王折射出當時德國十八世紀的封建統治者的形象,“ein Todesurteil recht gern?”[1]道出了下屬對親王隨意草率判定死刑的震驚和憤怒,也側面反映了封建統治的壟斷專制。奸臣Marinelli是一個長于諂媚、心地險惡,善用陰謀詭計的宮廷侍從。不畏強權的年輕Appiani伯爵代表受啟蒙思想影響的新興貴族。而女主父親Odoardo是典型的市民階層形象,他痛恨統治者,但又軟弱無力。面臨強權,他最終也只是選擇殺死女兒,認為保存了她的貞操,就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親王代表著統治的君權,而Odoardo則代表家庭權力中心的父權和夫權。而弱勢群體的女性在這三大權利大山之下都各自有著怎樣的性格形象呢?本文試通過這些女性形象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小說的批判意義。
二、女性形象分析
愛米麗雅是市民道德教育下安分守己、不諳世故的女子。愛米麗雅平日很少與外界交往,心地單純,遇事缺乏主見和洞察力。愛米麗雅在教堂做彌撒時被親王糾纏,倉皇而逃,她驚魂未定地向母親講述自己的遭遇。然而母親的一句“sag ihm nichts!”[2]直接打消了她想把遭遇告訴父親的念頭。“Mein guter Appiani, er k?nnte mich leicht für mehr eitel als tugendhaft halten.”[3]因為那個時代女性貞潔相當重要。愛米麗雅害怕與未婚夫之間發生嫌隙,選擇聽從母親的話。如果她更有主見一點,早點讓父親和未婚夫察覺親王的意圖,后面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愛米麗雅是封建統治下社會與家庭的犧牲品。“Eine Rose geborchen, ehe der Sturm sie entbl?ttert”——“寧愿親手折斷玫瑰,也好過讓它被風暴吹落凋零”[4]這一句是愛米麗雅悲劇的形象寫照,體現的是那個時代女子的無奈和悲哀。
與厭惡貴族統治的父親相反,Odoardo愛米麗雅母親Claudia體現的是市民階級對貴族階級的依附性。Claudia執意讓女兒住權利與財富交匯的城里,而不是偏遠的鄉下,側面反映Claudia想讓女兒擠進名流社會的市儈心理。包括愛米麗雅向她哭訴自己被親王糾纏時,Claudia卻得意認為自己女兒魅力四射,親王只是愛米麗雅的傾慕者。“Der Prinz ist galant。”[5]“親王很有風度”?由此可見Claudia的愚蠢和對上流社會的盲目崇拜。但是當她發現Appiani被殺,女兒被擄走是Marinelli和親王的計謀時,她憤怒地斥責Marinelli是“殺人兇手“Abschaum aller M?rder”,她憤怒地咆哮“Was kümmert es die L?win, der man die Jungen geraubt?——如果人們把幼獸奪走,母獅子會干出什么? Claudia也是有血性的母親,即使她過于畏懼丈夫的威嚴——“Er wird mich verfluchen”,那也是那個時代夫權對女性的壓迫導致。Claudia其實是當時許多普通市民階級女性的典型代表。
在這五幕劇快接近幕尾時,劇中的一位很特別的關鍵女性人物出場了,她就是親王的情人女公爵Orsina。Orsina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新興女性。她的貴族地位決定了她的眼界遠高于其他兩位女性。一方面她個性直率,毫不掩飾自己對厭惡宮廷的丑惡;另一方面她常與宮廷打交道,老謀深算,分析力洞察力遠比常人,這從她憑少量信息就可以推測愛米麗雅是被親王劫持可以看出。Orsina很聰明,依然逃脫不了被喜新厭舊的親王欺騙和拋棄的命運。
三、結語
無論是天真純良的愛米麗雅,還是溫順世俗的母親Claudia,亦或是集美貌智慧一身的Orsina,最終的結局里上天都沒有憐憫這些女性。這從根本上反映了18世紀德國社會對女性的壓迫。愛米麗雅和他父親最后抗而不爭的道德反抗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性。
參考文獻:
[1]Gotthold Ephraim. 1772: Lessing Emilia Galotti[M]. München: Huber.
[2]Alfred Bates. 1906: History, Literature and Influence on Civilization; New York.
[3]劉愛英.《愛米麗雅·伽洛蒂》[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4]王忠祥.《世界短篇小說精華品嘗》[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5][德]萊辛,張黎譯.《漢堡評劇》,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