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物在空間上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動作在時間上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性狀在程度或者量上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這些“有界”和“無界”的對立對詞類理論起到了很重要的意義,同時對詞類的語法特征也起著重要的制約。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分類,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受到“有界—無界”對立理論的影響和制約,本文從語法層面和語用層面兩個角度來出發,對現代漢語形容詞語法特征進行探討。
關鍵詞:有界;無界;狀態形容詞;性質形容詞
作者簡介:位利利(1989.3-),女,河南項城人,北方民族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2
一、研究現狀
“有界—無界”的對立是人類“一般認知機制”的一部分,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概念之一。人最初從自身的人體認識到了什么是有界事物,又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來認知外界的事物、動作和性狀。從認知的觀點看語言學,“有界”和“無界”的對立對詞類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意義,同時對詞類的語法特征也起著重要的影響。
1995年,沈家煊在中國語文第5期發表了《“有界”與“無界”》一文,從探究數量詞對語法結構起制約作用的原因著手,論述人在認知上形成的“有界”和“無界”的對立在語法結構中得具體反映,在該文章第六節提出 性狀和形容詞的‘有界和無界”他指出:性狀的“有界”和“無界”在漢語語法中的表現就是形容詞有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之分。(376頁)
2013年 陸儉明在《語言學論從》(第五十輯)發表了《關于“有界/無界”理論及其應用》,在文中,客觀的對沈家煊“有界/無界”的理論進行探討,并在沈家煊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理論對現代漢語語法的影響。
2016年,趙美英在《語言本體研究》上發表《現代漢語形容詞界限特征的多維考察》,該文章從“有界/無界”的認知觀出發,以形容詞全部成員為對象,從句法功能、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三個維度出發,對現代漢語形容詞進行了分析。用認知語言觀進對現代漢語形容詞進行分析,進一步明確形容詞語法特征產生的根源,突破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
二、“有界—無界”對立對形容詞語法層面的影響
傳統語法是從意義的角度出發來劃分詞類,名詞是表示事物的名稱,動詞表示動作或者行為,形容詞表示形狀、性質和狀態等。分為以下兩類。
(1)好、壞、偉大、勇敢、優秀、聰明、大、小、高、低、長、短、肥、瘦(性質形容詞)
(2)雪白、筆直、墨綠、火熱、血紅、綠油油、水靈靈、黑不溜秋、灰里叭嘰(狀態形容詞)
朱德熙從語法功能(分布)出發同樣把形容詞分為兩類: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并且指出兩者的區別在于:狀態形容詞總是“跟一種量的觀念……發生聯系”。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則可以把二者的區別看作是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在“有界—無界”中的對立,這一顯著的區別特征從而使得狀態形容詞和性質形容詞在語法層面存在差異。
(一)能否受程度副詞修飾
在傳統的語法學中,對形容詞的界定,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副詞,以能否受副詞修飾作為判斷形容詞的標準,然而從“有界—無界”的認知觀出發,會發現這種標準顯然存在漏洞。狀態形容詞具有有界特征,本身表一定的程度,并且在某一特定量幅內與其他量點或量段存在細微但分明的差異,所以自由性有所限制,表現在語法上,則狀態形容詞不受程度副詞“很、比較、非常、十分”的修飾。而性質形容詞的無界的特征,具有較強的自由結合性,因此能接受程度副詞的修飾。例如:
很大 *很巨大
非常慢 *非常慢騰騰
(二)能否受否定副詞的修飾
否定副詞表示否定,帶有絕對的否定色彩,具有很強的有界特征。狀態形容詞本身又帶有一定的界限特征,和否定副詞相結合,所表示的并非為強烈的否定意味,因此無法接受否定副詞的“不”的修飾。反之,性質形容詞的自由性無界特征則可以受到否定副詞的修飾,例如:
不白 *不雪白
值得說明的是,有界和無界的區分,是個人通過自身的認知而得出的主觀印象的劃分,并不是客觀物理上的存在。性質形容詞受否定副詞修飾后,更多的是在主觀上體現出弱化的有界特征,例如:
“這個辣椒辣不辣”
“不辣”
“不辣”這個回答更多表示的是從自身的主觀感受出發,辣椒“辣”這個性狀特征未能達到說話人的預期標準,在說話人承受范圍之內,因此做出“不辣”的判斷,但是并非對辣椒核心特征的全部否定。因此,可以說,否定副詞修飾性質形容詞,所得出的也是一個弱化的量幅,而并不是一個否定的概念。得到的結果并不是和狀態形容詞是對立面,它更多的是指在主觀上未能滿足某種標準但是在客觀上某種性質仍然是真實的存在的現象。
(三)二者表示強調方式的不同
性質形容詞通常加不同層級的程度副詞來表示程度不同,例如:
貴 稍貴 很貴 非常貴
性質形容詞“貴”通過強度不同的副詞達到了強調的目的。例如:
這個東西貴
這個東西(非常)貴
性質形容詞還可以通過對比來強調。例如:
這個花瓶(不)貴,那個花瓶貴
人小心(不)小
狀態形容詞則需要通過變式并加“的”來達到強調的目的,例如:
雪白雪白的 紅紅的 灰不溜秋的
(四)二者之間存在聯系
性質形容詞作為形容詞家族的典型存在,狀態形容詞很大一部分是從性質形容詞中演變而來,可以說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A、參照物+性質形容詞 雪白 血紅 火熱 筆直
B、重疊 甜蜜 甜甜蜜蜜 整齊 整整齊齊
甜蜜 甜蜜蜜 水靈 水靈靈
C、加后綴 綠 綠油油 紅 紅彤彤
A組中的狀態形容詞為形容詞家族中的典型成員,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都為偏正式復合詞,且都有一個現實的參照標準,例如“雪白”,其意義為“像雪一樣白”,凸顯出現實參照物“雪”的核心特征“白”,此類形容詞正是由性質形容詞并加以現實參照物為依托和限制,使其具有“有界”的特征而進一步成為狀態形容詞。B組通過變AB式為AABB和ABB來實現轉變的效果。C組則是由性質形容詞加上表示性狀和程度的后綴來達到二者的轉變,這三組的共同之處就在于,使無界表屬性的形容詞變成有界表程度的形容詞,從而實現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之間的轉化。
三、“有界—無界”對立對形容詞語用層面的影響
張國憲認為:普通話的狀態形容詞在音節構造上表現出多音節性特征,與性質形容詞的單音節特征形成鏡像,音節的多寡與二者的典型性成員的構成基本呈背離態勢:單音節形容詞容易實現為性質形容詞,多音節形容詞則易于實現為狀態形容詞,而雙音節形容詞則表現出較大的游移性,其歸屬取決于其他因素。[1]
語言交流遵循簡單明了的經濟原則,因此,在口語中,最常用到的是性質形容詞,滿足日常生活交流的基本需要,狀態形容詞則最常出現在書面語中,究其原因如下,書面用語不是人和人面對面的交流,而是人與文字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無法運用其他輔助,因此,在文字的使用上就講究注意細節,描寫細致入微,充分調動讀者的感官系統,給讀者一個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簡單直白的性質形容詞在大多數情況下就不如狀態形容詞給人的感受來的真實。
從理論上來說,陳忠認為,這種差異與信息詳密度有關,性質形容詞所激活的信息是粗線條的,信息量比較低;狀態形容詞所激活的信息是細節信息,信息量比較多。[2]
因此可以說狀態形容詞更多地出現在書面用語中是因為狀態形容詞有界的特征,更能激活細節信息,達到逼真的效果,并使得所要描述的事物和其他事物有所區別,而性質形容詞的無界性,不能對所要敘述的事物有所區分,所要表達的信息量情感量較低,因此不如狀態形容詞更適合出現在書面語中。
四、結語
本文從“有界—無界”的理論出發,探討該理論對形容詞分類的影響,在語法層面對形容詞的制約,進而分析出傳統形容詞語法存在的漏洞,對形容詞的分析起到糾正的作用,并且在對形容詞的用法有一個更清晰明了的說明,使得在形容詞的運用上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可以說“有界—無界”的對立理論對形容詞的語法和語用產生深刻的影響。
注釋:
[1]張國憲: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典型特征。
[2]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2007,428—433)。
參考文獻:
[1]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第5期(總第248期).
[2]張國憲.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典型特征[J].中國語文,2000,(5).
[3]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4]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陸儉明.關于“有界/無界”理論及其應用[J].語言學論叢,(第五十輯).
[6]趙美英.現代漢語形容詞界限特征的多維考察[J].現代語文,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