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東+李利娟
摘 要: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因此兩國文化有很多同似之處。特別是唐盛時期,日本從中國汲取很多優秀文化,但是這些被汲取的文化有些保留了精髓,而有些,只保留了中國文化的形式,這些文化被傳到日本之后,內容上,呈現出截然相反的面貌。而七夕文化,便為如此。本文擬從兩國七夕的起源論述,比較兩國七夕習俗之迥異,以及日本在汲取外來文化時,給中國帶來的借鑒。
關鍵詞:中日文化;七夕;起源;習俗比較;借鑒
作者簡介:劉少東,男,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教授,中日關系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史學博士;李利娟,女,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文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說起“七夕”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牛郎、織女、喜鵲等,多數人第一印象均為中國。而知道日本七夕的人卻少之又少。事實上,日本也有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祭雖是從中國引進,內容和形式上卻迥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七夕祭雖然是外來文化,但卻傳承至今,其被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中國,這對發源地中國而言,無疑具有借鑒意義。
一、追根溯源
七夕是中國和日本都存在的傳統民族節日之一。其原本來源于中國,奈良時代傳入日本。我國對七夕的記錄,最早是在《詩經》中:“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信箱。”[1]但是七夕文化傳入日本后,經過其改造,融入日本本國風俗,節日的本質和內容已與中國截然不同。中國的七夕節是在每年陰歷的七月七日,是與牛郎織女的傳說以及乞巧祭奠密切相關的傳統節日。而日本的七夕節只有“女性用織布機織布”這一點與中國一致,經過文化傳承與發展,現已形成自己獨有的風俗文化。
二、習俗迥異之比較
(一)中國七夕習俗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顧名思義,祈求能有一雙巧手。因織女擅長織布,此節日時,女性一般會祈求上天能賜給自己一雙如織女一樣的巧手。在中國南北朝以前,七夕節一到,宮廷就開始準備乞巧奠活動。南北朝時期,七月七日晚上,人們會在院中默默祈禱牽牛、織女二星能早日團圓,自己也能討個好兆頭。到了宋代,七夕節時,男子也會祭祀牛郎,祈禱自己能像牛郎一樣機智聰慧。隨著時間的推移,牽牛和織女的戀愛物語誕生,七夕節的內容也有所改變,由原來的“乞巧節”變成了“情人節”,這是由于牛郎織女二星的愛情故事演變而來的。
雖為節日內容的變遷,這些變遷實則與一定的社會變遷有關。古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不高,人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因此人們的愿望多與耕織和溫飽有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逐漸得到滿足,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需求,因此繁衍出許多愛情故事,而七夕節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無疑符合人們這種心理需求。
(二)日本七夕習俗
七夕節雖然從奈良時代傳入日本,但是性質卻與中國迥然不同,中國的七夕節不是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而是關于少女和水神的故事,傳說中,七夕這天,人們為了祭祀水神,抓來一位少女與水神結婚,由此形成了日本特有的風俗。
在日本,七夕節原本是貴族之間流行的祭祀活動,后來逐漸流傳到一般的祭祀。到了江戶時代,人們在七夕節時,去寺廟祈福,用五顏六色的紙或在竹簽上寫上一些祝福的話,祈禱孩子能在學習方面有好的發展。現在,到了七夕節,人們會把心愿寫到竹簽和彩紙上,掛在高層住宅的陽臺外,祈禱的內容各種各樣,有祈禱戀愛成功的、有祈禱考試合格的,也有祈禱一家幸福安康的等等。
此外,七夕紙衣也是日本重要的風俗之一。到了七夕節,人們會用各種顏色的紙,折成和服形狀,用以供奉“七夕大人”[2]。其中有名的七夕祭為仙臺七夕祭、福岡七夕祭和京都七夕祭等。
除此之外,日本七夕祭的風俗還有七夕人偶。人們用木頭雕刻成七夕神的人偶,再為其穿上小孩子的和服,用以祈禱孩子能健康成長,并祝愿孩子能越長越美,同時還希望孩子針織技術能有所長進。沒有孩子的家庭,還會從一些有孩子的家里借來孩子穿的和服,為七夕神穿上,以此祈禱能早得貴子。
三、結語
由以上論述可知,日本七夕文化雖由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但內容卻與中國迥然不同。七夕文化傳入日本后,由最初的貴族之間的祭祀,演變為一般平民間的祭祀活動,時過境遷,又逐漸演變成以孩子為主的節日。這與中國現在的情人節迥然不同。而中國的七夕節,由最初的乞巧節演變成了現在的情人節,加上各大商人的炒作,七夕節已經完全屬于情人的節日,而最初的七夕文化,早已不復存在,這不禁引人深思,中國的七夕節,以后會變成怎樣的節日?不僅是七夕節,中國的其它文化,又會得到怎樣的傳承?
日本在引進他國節日時,會融入日本本土文化,經過加工創造,去粗取精,完全為其所用,變成自己的文化。而中國,就七夕節來看,完全去除了其本來面目,七夕節時,風俗完全是西方情人節時的風俗,各大商店巧克力鱗次櫛比,玫瑰花到處售賣,所謂七夕節,早已失去其本來面目。在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中國是否應該學習日本對待文化的態度?不要完全實行拿來主義,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重要的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不要丟失本土文化,這樣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永存不朽。
注釋:
[1]出自《詩經·大東》。
[2]日本七夕節,傳說中有一個神叫“七夕神”,到了七夕節,人們可以通過向七夕神獻祭品或祈禱實現愿望。
參考文獻:
[1]中村喬,『中國の年中行事』,東京,平凡社,1988。
[2]石沢誠司,『七夕の紙衣と人形』,京都,ナカニシヤ出版,2004。
[3]周國強,《中國年中行事:冠婚葬祭事典》,東京,明日香出版社,2003。
[4]李小嬌,「日本七夕節の発生」,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
[5]王巖,「日本の七夕について」,山東大學,2010。
[6]邱綺,“傳統七夕節演變歷程與現代轉型”,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