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學對譚嗣同的影響頗深,并成為“仁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仁學》一書中,譚嗣同闡述了平等、無我、心力的佛學思想,寄托了自己對社會變革的主張與看法。譚嗣同自幼被三綱五常侵蝕,他期冀實現佛教所宣揚的“眾生平等”,人與物“圓融無礙”的平等世界。他借鑒了華嚴宗“無人相,無我相”之義,了悟到“我”的空無,這是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從容赴死,慷慨就義的原因所在。他試圖“以心力挽劫”,來破除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從而追求他心心向往的“仁”之境界。
關鍵詞:譚嗣同;佛學;《仁學》
作者簡介:唐春玉(1989-),女,江西吉安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譚嗣同,字復生,湖南瀏陽人。佛學對譚嗣同的影響頗深,并成為仁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仁學》一書中,譚嗣同對佛教的評價很高,他認為佛教的哲學體系是“極純”“極廣”的,是孔、耶二教都無法比擬的。佛教具有的“異量而兼容”、“殊殺而共貫”的能力更是讓當時的知識分子傾心不已。譚嗣同因而借鑒了不少的佛教概念來豐富整個“仁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平等
譚嗣同的平等觀直達仁學思想的核心。譚嗣同自小在不平等中度過,自幼被三綱五常侵蝕。正如他在《仁學·自敘》中說到:“遍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1]41,或如梁啟超所言:“幼喪母,為父妾所虐,備極孤孽苦”[2]231。這種家庭環境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種子,造就了他敢于沖破封建網羅的個性。譚嗣同深受等級之苦,渴望平等、自由的人際關系,因而很是欣賞佛教的平等觀。
譚嗣同依據“無人相、無我相”的理論,提出了“參伍錯綜其對待,故迷而不知平等”。社會因“妄生分別”而產生差別和對立,導致了不平等機制的存在。因此要消除不平等,就要“破對待”;而“破對待”,首先就要消除“我見”。譚嗣同還進一步由佛性平等觀,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綱常名教。他認為,只有破除了社會上由差別導致的種種不平等,即我與他人的差別,上下、男女、國家間的不平等,破除了佛教中所說的“障”,就可以進入到“通”,實現了“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內外通,人我通”,也就實現了佛教所宣揚的“眾生平等”,人與物的“圓融無礙”,就可以直接通達到“無所謂國,若一國;無所謂家,若一家;無所謂身,若一身”[1]203的境界中。
二、無我
譚嗣同借鑒了華嚴宗“無人相,無我相”之義,恍然大悟于“我”的空無。他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是要成佛,生死涅槃,恍如昨天的夢境。而佛教立教之目的,就是在人世間破除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使人人皆與佛平等相待,沒有階級、種族、膚色、地域之差別。譚嗣同意識到:既然,“人”和“我”不應該有任何的區別和隔閡,那么人就應該輕視肉體,看破自我,以求“無我”。他說:“今夫我又何以知也有我也?比于非我而知之。……故曰:不生不滅,即生滅也。”[1]105譚嗣同這種超越個體自我限制,以上升到“無我”的高度,從而形成譚嗣同典型的宗教主義生死觀。
既然“我”已經成了空,那么就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活著就只為殺身成仁,救人利人。維新變法失敗后,武藝高強的王五建議譚嗣同離開北京前往南方,梁啟超也勸他到日本使館暫避一時,再逃到日本,以求東山再起,但譚嗣同都拒絕了。他說,各國變法、革命皆有流血、犧牲的先例,而中國卻沒有這個傳統,這也是中國一直落后的原因。他慷慨道:“有之,請自嗣同始”,從容赴死,慷慨就義,這無疑是譚嗣同“無我”烈士獻身精神的集中體現。
三、心力
南京官場的不如意,維新事業的挫折,讓譚嗣同對現實的困境產生了一種巨大的無力感,發出“平日所學皆虛也”的感嘆。北游訪學,他接觸到了傅蘭雅的《治心免病法》一書,開始講究“心學”,企圖以心度盡一切苦惱眾生。
譚嗣同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根本就不存在著大小、真假、多少、好壞的分別,“何幻非真?何真非幻?真幻亦對待之詞,不足疑對待也。”[1]109世間的一切痛苦和對立都是人主觀臆斷的產物,也就是“機心”所造成的劫運。譚嗣同接受了“以心力挽劫”的思想,他認為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是“心力”造成的。他把“心力”分為兩種,一是由“機心”所產生的“心力”;另一種是由“愿力”所產生的“心力”。“機心”制造的“心力”越發達,對社會的危害就越明顯。能解救社會劫運是“愿心”,也就是慈悲之心。
既然社會上一切不平等的社會現象都是由“心”導致的,那么自然就可以由“心”解除。個人方面,他要求人們“斷意識,除我相”。“斷意識”就是教導人們摒除現實世界中的種種對立、痛苦,只有在“外絕牽引,內歸易簡”[1]239前提下,斷除意識,因而“我相”便)斬斷了,“我相”斬斷了便人我平等了,也就到達了譚嗣同所追求的“仁”的境界了。在國家方面,譚嗣同倡導用“合心力”的做法來達到國家富強的目的。如果人人都善用其“心力”,就可到達“一切眾生,普遍成佛”[1]243的治化之盛,暢達家齊、國治、平天下的大同治世。
四、小結
譚嗣同的平等、無我、心力的佛學思想,是基于不公平的社會現象所提出的變革主張,是他向封建專制制度發出挑戰的先聲。不過,受時代和階級限制的影響,譚嗣同不可能認識到,當時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種種不堪入目的社會現象,從本質上而言是中國幾千年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不適應反映到上層建筑上來必然會出現種種腐敗、落后的社會現象。顯而易見,譚嗣同的佛學思想也有其滯后性的一面。
參考文獻:
[1]〔清〕譚嗣同.仁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任繼愈.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李澤厚.康有為譚嗣同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5]楊榮國.譚嗣同哲學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